《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爱习作提供的《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并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培养为祖国的建设作贡献的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人物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2、抓住关键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三、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时代背景,常识性了解小说的文体常识。
2、理清小说的主要情节并用简短的语句加以概括。
3、体会文中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人物形象的刻画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2、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并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培养为祖国的建设作贡献的情感。
3、抓住关键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在和平年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大带动了一个民族的语言的发展;反之,在战争年代,一个战败国的民族语言又有怎样的际遇,他们的人民又会如何自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去看看。课题为什么叫最后一课呢?请同学们跳读,用课文原句回答。(板书:《最后一课》)
2、课文预习提示中提及本文是作者于1873年写下了这篇小说,本文写作背景是怎样的?(学生读注释1:本文写于1873年,反映的是1870-1871年间普法战争后发生的事故)。(板书:小说)
3本文作者是谁?
都德——法国19世纪下半叶一位杰出的小说家,一生共创了13部长篇小说,两部回忆录,一部剧本和四部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板书作者:都德)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速读课文,感知主要人物
本人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去了解。
学生讨论。师明确、小结: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这是本文的两个主要人物,课文正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见闻与感受以及韩麦尔先生的高度民族责任感来表现法国人民的深厚爱国热情的。
(2)简要介绍小说的`文体常识。
(3)再读,理清文章思路
指导学生集中注意力默读全文,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一,边读边思考,理清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
小结:故事情节分为三个部分,即课前、课上和下课,突出了“课上”的情景。第一部分(1-10):写上课前,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所见所闻(开端);第二部分(11-23):写最后一课的具体经过,重点写了语法课,其次还写了习字课、历史课与拼音课(发展);第三部分(24-29):写最后一课结束时的情景(高潮、结局)。
三、品读体味语言感悟思想
(一)品读小弗郎士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分析小弗朗士的思想感情发展与变化,体会其内心活动,理解其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社会意义。
1、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第一题,边读边用笔勾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重要语句,然后分析小弗朗士的思想感情发展与变化,体会其内心活动,理解其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社会意义。
2、提示:从小弗朗士的三方面转变来分析
——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
——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3、学生研读、讨论,教师指导、小结:小弗郎士是个贪顽的孩子,学习上要求自己不严,怕老师骂就想逃学。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二)品读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分析韩麦尔先生的思想感情发展与变化,体会其内心活动,理解其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社会意义。
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分组讨论、学生评析、教师小结归纳。
从以下三个重点问题入手。
——韩麦尔先生为什么在最后一课穿上节日盛装?
——监狱大门和钥匙分别比喻什么?整句的含义是什么?
——韩麦尔的动作、神态表现了韩麦尔怎样的感情?
小结: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有着40年教学经验的好老师,更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怀着巨大悲痛,穿上节日盛装是为了表达即将失去的国土的敬意。在对自己工作的深深自责和对阿尔萨斯人的弱点的直率批评中,他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得到细腻的表现。他的关于牢记祖国语言的精辟见解,充分表现出他的执着信念。“法兰西万岁”这两个饱含激愤的大字的书写,把韩麦尔对祖国的深情推到极致,表现了他对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的坚定信心。
四、拓展运用激活思想创新写作
1、激活思想
(1)小结全文:这篇小说以小弗郎士在法国沦陷时“最后一课”中的见闻感受为线索,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2)提问:同学们学习了《最后一课》后,你受到了哪些教育?(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学生讨论,师明确:失去国土的法国人民这样热爱他们的民族语言,这样热爱他们的国家!他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要热爱中华民族的语言,我们要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时,在写作上,我们要学习本文通过典型环境,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突出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的写法。
2、创新写作(课堂练习)
①题目设计为《之后》。
②紧承文末一句话,围绕爱国主义的主题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如:愤怒的人们久久不愿离开教室,人们高呼:“我们要法语,不要德语!”“打倒普鲁士!”“法兰西万岁!”……普鲁士兵凶补恶煞的冲进教室,与人们厮打起来……人们含恨离去……几天后,大人、小孩、男人、女人聚集在一起,韩麦尔先生又给人们上法语课……
③结构要完整。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根据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来初步掌握小说的内容;
2、通过分析典型细节,分析人物形象;
3、培养学生热爱母语、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典型细节,分析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故事背景,导入新课
1870年7月19日一1871年5月10日,法国同普鲁士王国之间发生了一场重大战争──普法战争。普法战争以法国的惨败告终,战后,法国东部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被割让给普鲁士。
《最后一课》就是以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表现阿尔萨斯省人民沦为异族奴隶的痛苦。面对侵略,法兰西人民奋起反抗。
二、整体感知
1、简介小说: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
2、介绍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环境、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是故事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引导学生找出记叙文六要素和小说三要素之间的关系,便于学生理解。
3、学生结合文章特殊的历史背景,有感情的大声朗读课文;
4、学生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
三、再读、分析课文
1、学生三读课文,根据有关小说的知识,找出本文中的人物(主人公),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
明确:主人公: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
情节:上学路上→ 上最后一课的过程→ 下课
↓
上课前、上课中
四、四读课文,围绕“变”字研究人物形象
1、分析文章主要人物形象之一:小弗郎士
学生细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小弗郎士动作、心理的句子,然后分析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发生了哪些根本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学生自由发言,并自行归纳总结。
3、学生总结小弗朗士是个怎样的孩子。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思考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第二课时
一、读课文,依照分析小弗郎士的方法分析韩麦尔先生身上所发生的变化
1、学生小组推荐代表交流,并自行归纳。
2、学生再读课文,想象揣摩:
“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个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猜想一下,韩麦尔先生此刻在想什么?)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请你用一两个词语形容韩麦尔先生此时的心情)
3、学生概括韩麦尔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4、学生再读课文,找一下看看文中所写的环境和其他人物,是否也发生了变化?如果有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教师指名回答)
5、教师进行总结归纳。
二、拓展阅读
阅读《同步》P35。
1、运用本课所学的阅读方法完成小说《蜡烛》的练习题。
2、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写一篇读后感。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感染。
2.通过感悟课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领会小说巧妙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
2.难点:感悟课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方法:
运用“三段式阅读法”进行教学,以学生阅读、交流为主,分“自读、共读、用读”三步,在边读边议、质疑答疑的过程中,感悟课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理解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领会小说巧妙的艺术手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请想一想,在“最后”一词后面补充一个词语,你能想到什么,能想到多少,说说看。
生1:最后一片树叶。
生2:最后的晚餐
生3:最后的相遇。
生4:最后的时间。
生5:最后的微笑。
生6:最后的眼泪。
生7:最后的冲刺。
生8:最后一次演讲……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老师还想问大家,你们说的“最后……”中的“最后”,它的含义是什么呢?
生1:最难忘。生2:最珍贵。
生3:有点惋惜。生4:有些遗憾。
生5:有些悲伤。生6:印象最深……
师:太好了!同学们知道的词语还真不少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到法国阿尔萨斯省的`一所小学校,去聆听最难忘的一堂法语课吧。
二、探究阅读:(用三段式阅读法读评课文)
1.自读:(要求:拿起笔来,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把感受深的语句或有疑问的地方划出来)
[多媒体显示课文中容易读错的字]
思量(liáng)踱(du)步郝叟(s)
字帖(ti)强(qing)迫祈(q)祷
2.共读:(说明:自读之后,请学生静静地思考1-2分钟,再开始共读,分两步走)
(1)小组交流: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按四人小组交流读后感受,互相质疑答疑。(教师不可做旁观者,要参与到学生中,哪里需要就成为该小组的成员)
师:同学们,经过你们自己静静的默读以及小组内的讨论交流,我想,一定有不少同学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读完课文后的珍贵感受说给老师和更多的同学听,或许还有一些没有解开的疑问困扰着你,那么,每组选代表发言或是毛遂自荐都可以。
生1:我们小组觉得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师:说说看,是怎样的感人故事?
生1:普法战争期间,已经被普鲁士兵占领的法国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镇,接到不准再教法语的通知后,当地的人们怀着沉痛和悲愤的心情,聚集在一所小学校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故事。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感受“最后一课”的异样气氛,为下文蓄势。
2、抓住文中精彩语段,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感受文中人物沉痛的内心世界,从而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教具准备:
班通
教学过程:
一、诵读文章标题
投影:当亡国的时候,才理会到一个人与一个国家相互的关系多么重大。
——老舍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都德(法国)
1、师读第一句,生齐读第二句。 2、板书课题
3、理解“最后一课”指什么?把“最后一课”还原到文本中诵读。
投影: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引导:抓住不同的重点诵读此句,感受沉痛、悲伤地内心。
二、走进异样课堂
1、过渡: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份沉痛走进这“最后一课”,先来感受这课堂的气氛。
投影: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最使我吃惊的,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
2、学生自读,说说读出了怎样的信息?
交流:请用你的朗读来表现这课堂与平时的不同。
3、今天的课堂这样的异样,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
投影:故事背景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1871年,法国战败,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士。普鲁士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最后一课》就反映这一事件。
三、感受沉痛内心
1、过渡:这就是他们的最后一节法语课了,可怜的孩子们呀!可怜的韩麦尔先生!他们该怎样度过这一节课呀!
2、他们学习了那些内容?
交流:生说,投影
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
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
习字课完了,他又教了一堂历史。
接着又教初级班拼他们的ba,be,bi,bo,bu。
交流:请同学们关注句中的“又”字,你有何理解?
3、文中有句话真真切切表达了他们的这种内心。
投影: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要)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送)我们的脑子里去。
4、聆听韩麦尔的内心世界。
投影:“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新老师明天就到。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
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交流1、“只许”什么意思?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我们能不能把“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此两句去掉?
交流2、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
5、文中小弗朗士的内心又如何呢?
投影: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
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儿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
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交流:你读出了小弗朗士怎样的内心?
6、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放学了,一切就要结束了,
他们不得不告别这难忘的最后一课。
他们不得不告别 。
他们不得不告别 。 (仿写)
四、肃立告别定格
1、师范读结尾。
交流:你又怎样的感受?请带着你的理解读。(难过、悲伤、沉痛……)
2、他为什么而沉痛?他的沉痛具体表现在哪儿?
3、让我们再次怀着沉痛的情感齐读向韩麦尔致敬。
五、小结
投影:
当亡国的时候,才理会到一个人与一个国家相互的关系多么重大。
——老舍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都德(法国)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篇5
【学生分析】
这是一篇传统的经典篇目,有出色的写作技巧与深刻的主题表现。作者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叶杰出小说家。作品以普法战争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以爱国主义为题材的作品,古今中外不胜枚举,但这篇小说却别出心裁,既没有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把沦陷区人民对祖国的眷恋、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最后一课中。
需要注意的是,这篇文章所写的故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一定距离,初一的学生不大容易体会主人公的悲愤与沉痛。同时,因文章篇幅较长,学生容易被故事情节所吸引,而忽略了对细节的咀嚼品味和深层次的探究,教师应注意引导。
【教学建议】
一、教学理念
1、“长文短教”抓住文章重点,突出文章精髓。这篇文章的篇幅较长,可学点、可教点较多,教学设计时教师的取舍尤为重要,应力求抓住最主要的内容,突出最精华的部分,在有限的课时内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2、读写相联系,以读促写作。这篇小说在写作技巧上有着许多值得借鉴,值得学习的地方。如:以小男孩为主人公的叙述角度,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诙谐幽默又不乏表现力的语言等等,应力求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综合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二、学习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⑴ 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
⑵ 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⑶ 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2、情感目标:
领会文章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发展目标:
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引导学生创新写作,激发想象力和发展思维的能力。
三、教法
1、文献法:指导学生预习时搜集作品写作背景、了解作家及历史。
2、诵读法:通过默读、品读、理清思路、熟悉情节,并用简要语言复述出来。
3、探究法:在边读边议的过程中,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发展与变化,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而理解人物的品质、个性特征及社会意义。
4、创新法: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写作迁移。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完成积累
1、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反映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最后一课》。题目为什么叫最后一课呢?请同学们跳读,用课文原句回答──原句在第11段中。
(板书:《最后一课》)
2、作者于1873年写下了这篇文章,你知道这段历史吗?本文体裁是什么?
师生交流:本文写于1873年,反映的是1870~1871年间普法战争后发生的故事。
(板书:小说)
3、本文作者是谁?
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一位杰出的小说家,一生共创了13部长篇小说,两部回忆录,一部剧本和四部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板书作者:都德)
4、出示投影仪,检查课前预读情况:
注音:哽( ) 赚( ) 踱( ) 捂( )
惩罚( ) 祈祷( ) 诧异( ) 宛转( )
二、教学过程
1、第一个教学板块:听读──整体感知 理清思路:
⑴ 听读课文,感知主要人物:
放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本人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去了解。
小结: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这是本文的两个主要人物,课文正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见闻与感受以及韩麦尔先生的高度民族责任感来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爱国热情的。
(板书: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⑵ 默读全文,说说文章思路:
指导学生集中注意力默读全文,不动唇、不指读,边读边思考,了解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以上“最后一课”为重点,让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用简要的语言表达文章的思路。可能有如下几种:
① 课前、课上和下课。
② 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下课。
③ 上课前,上课时。
小结:以上故事情节的三种划分法,都有道理,但比较而言,第一种更为妥当,因为:它将故事情节分为三个部分:课前、课上和下课,突出了“课上”的情景;而第二种将故事情节分为四个层次: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和宣布下课、其中一、二部分意思相同,可以合并,都指上课之前,不必单独划开;最后一种划法将故事情节分为两个部分:上课前、上课时,但不包含“下课”的情景,缺少了故事的完整性。所以课文按第一种分法为好:第一部分(1~10):写上课前,小弗郎士在路上所见的典型环境和课堂气氛;第二部分(11~23):写最后一课的经过,重点写了法语课,其次还写了习字课、历史课与拼音课;第三部分(24~29):写下课时的情景。
(板书:课前、上课、下课)
2、第二个教学板块:品读──体味语言 感悟思想:
⑴ 品读小弗郎士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
边读边用笔勾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重要语句,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按小弗郎士的三个思想感情变化,分成三组,每组回答一个问题:
① 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
② 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③ 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小结:小弗郎士是个顽皮的孩子,学习上要求自己不严,怕老师骂就想逃学。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板书:语言 动作 心理)
⑵ 品读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
集中讨论、学生评析、教师小结归纳。从以下三个重点问题入手:
① 韩麦尔先生为什么在最后一课穿上节日盛装?
② 监狱大门和钥匙分别比喻什么?整句的含义是什么?
③ 韩麦尔的动作、神态表现了韩麦尔怎样的感情?
小结: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的、受人尊敬的老师。他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怀着巨大悲痛,穿戴那套只在督学视察或发奖日子才穿戴的绿色礼服和绣边丝帽,体现了崇高的爱国感情。在对自己工作的深深自责和对阿尔萨斯人的弱点的直率批评中,他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得到细腻的表现。他的关于牢记祖国语言的精辟见解,表现出他对战胜侵略者的执着信念。“法兰西万岁”这两个饱含激愤的大字,表现了他对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的坚强信心。
3、第三个教学板块:运用──激活思想 创新写作:
⑴ 激活思想:
① 小结全文:
这篇小说以小弗郎士在法国沦陷时“最后一课”中的见闻感受为线索,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② 提问:
同学们学习了《最后一课》后,你受到了哪些教育?(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学生明确:失去国土的法国人民这样热爱他们的民族语言,这样热爱他们的国家!他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要热爱中华民族的语言,我们要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时,在写作上,我们要学习本文通过典型环境,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突出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的写法。
⑵ 创新写作:
续写提示:
① 题目设计为《〈最后一课〉之后》。
② 紧承文末一句话,围绕爱国主义的主题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如:愤怒的人们久久不愿离开教室,人们高呼:“我们要法语,不要德语!”“打倒普鲁士!”“法兰西万岁!”……普鲁士兵凶补恶煞的冲进教室,与人们厮打起来……人们含恨离去……几天后,大人、小孩、男人、女人聚集在一起,韩麦尔先生又给人们上法语课……
③ 结构要完整。
〖教学反馈
1、填空:
《最后一课》的作者是法国作家___________,这篇小说描写的是故事发生在法国同___________王国之间战争后,法国阿尔萨斯地区遭受普军侵占,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___________上的见闻和感受,表现了法国人民在国土沦陷时的___________心情和强烈的___________精神。
2、选择:
⑴ 我不上学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 我去得晚,迟到了怕被韩麦尔先生责骂。
② 我热爱大自然,想到野外去玩玩,欣赏春天美景。
③ 韩麦尔先生说还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⑵ 上学路上,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鸟在树林边宛转歌唱,还有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物描写队表现主题起到的作用是( )。
① 反映了小弗朗士无忧无虑、纯真幼稚的心理状态。
② 描写了阿尔萨斯的美丽风光,使文章更为优美,突出了爱国的主题。
③ 为以后小弗朗士思想感情的转变作铺垫。
④ 突出了文章轻松的基调,同时写出了小弗朗士是一个兴趣广泛的孩子。
3、用“惩罚”、“懊悔”、“祈祷”连成一段(或几句)话,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教学反思
本课是篇教读课文,依据“读写说”综合教学实验方案的指导思想与原则,本教案在教学中充分突出学生发展的本体地位,努力实现积累、运用、实践、创新的实验目标,用三个教学板块强调了读写说的综合教学。第一个教学板块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导地位,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出发点,让学生边读边议,在听读中理清思路,注重了学生的读与说。如其中的“讨论与交流、小结”这两个教学中学生必须要说,培养了学生说的能力。第二个教学板块,注重把学习方法的传授落实到具体的课文分析中,使学生轻易掌握了阅读分析的方法,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境界。而第三个教学板块中“激活思想”这一教学环节,注重了学生情感的引导与培养,使教材的思想性得以充分体现。“创新写作”则将学生的语言运用的能力置于实践中,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开启了学生创新思维的源泉,真正突出了“写”的重要性。根据本教案教学,发现学生能大胆表述,勇于思考,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激发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练习题库】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祈祷(qǐ) 诧异(chà) 和蔼(ǎi) 宁可(nìng) B、膝头(qī) 督学(dū) 懊悔(ào) 夹缝(jiá) C、惩罚(chěng) 宛转(wǎn) 郝叟(hǎo) 哽咽(gěng) D、踱步(duó) 号角(hào) 喧闹(xuān) 钥匙(yào)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准确的一项是( )。
⑴ 春回大地,天气渐渐_________ 起来了。
⑵ 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_________地说:“快坐好……”
⑶ 韩麦尔先生已经坐上椅子,像刚才对我说话那样,又_________又严肃地对我们说:“我的孩子们……”
⑷ 天气那么_________,那么晴朗!
A、柔和 暖和 温和 晴和
B、暖和 柔和 温和 晴和
C、温和 暖和 晴和 柔和
D、晴和 温和 柔和 暖和
3、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 )。
A、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B、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C、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所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D、这些字贴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好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4、下列事例不能说明韩麦尔先生是一个爱国者的是( )。
A、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
B、直率地批评阿尔萨斯人并自责。
C、听到教学钟声,他脸色惨白,并使出全身力量写下“法兰西万岁!”
D、看见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小弗郎士……”
5、《最后一课》中的小弗郎士是个( )。
A、贪玩,学习不用功,不遵守纪律的学生。
B、不关心国家大事,没有爱国意识的学生。
C、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学生。
D、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意识得到了升华,最后成为一个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学生。
6、朗读下面四个含“最后一课 ”一词的句子,说说它们分别应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⑴ 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读出_________的语)
⑵ 他穿上那件漂亮的绿色礼服,原来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读出_ ________的语气)
⑶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读出_________的语气)
⑷ 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读出_________的语气)
二、理解鉴赏
(一)
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 )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 )穿戴。( )整个教室有一种平常的严肃气氛。最使我吃惊的是,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其中有郝叟老头,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旁的人。个个看来都很忧愁。郝叟( )带着一本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他把书翻开,摊在膝头上,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
1、在选文的空格中依次填上恰当的关键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
A、只要 就 虽然 却
B、只 才 而且 还
C、只 才 但是 而且
D、只 就 因为 所以
2、选文描写了镇里的人在教室中的表现,意在说明( )。
A、对韩麦尔先生的留恋
B、镇上的人对学校教育极为关注
C、预示着将要发生惊心动魄的事件
D、要指责小弗郎士的迟到
3、从下列哪方面看不出“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气氛。”( )。
A、老师穿了礼服
B、“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
C、教室里坐满了镇上的人
D、个个脸上都很忧愁
4、本段为故事情节的展开起到的作用是( )。
A、埋下伏笔,设置悬念。
B、与“我”不认真学习形成对比。
C、烘托气氛,作好铺垫。
D、刻画人物性格,突出文章主题。
(二)
①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②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⑴,我多么懊悔!我这些⑵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还有韩麦尔先生也一样。他就要离开了,我再也不能看见他了!想起这些⑶,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挨的戒尺。
1、“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单句独立成段,作用是______________。
2、选文第②段主要运用了_________描写,共中有4个感叹句,集中表现了小弗郎士__________________的深厚感情。
3、“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中的“现在”与本段中的_________一词相照应。
4、第②段中有3个“这些”,请写出分别指代什么。
5、对选文最后一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弗郎士是个单纯幼稚的孩子,尽管韩麦尔曾经惩罚过他,用戒尺打过他,但他并没有怀恨在心。
B、对于韩麦尔先生的惩罚,小弗郎士已经习以为常,并没有留下什么印象。
C、小弗郎士是个懂事的孩子,当他知道这是最后一课时,他懊悔极了,心中充满了对学习的留恋,对老师的敬意。
D、小弗郎士无忧无虑的天性,使他忘了曾经受的惩罚和挨的戒尺。
三、拓展延伸
下边这段文字节选自老舍的《四世同堂》,描写了北平被日军占领后,某学校的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情景。
铃声,对于一个作惯了教员的,有时候很好听,有时候很不悦耳。祁瑞宣向来不讨厌铃声,因为他只要决定上课,他必须已经把应教的功课或该发还的卷子准备得好好的。他不怕学生质问,所以也不怕铃声。今天,他可是怕听那个管辖着全校的人的行动的铃声,像一个受死刑的囚犯怕那绑缚刑场的号声或鼓声似的。他一向镇定,就是十年前他首次上课堂讲书的时节,他的手也没有发颤。现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
铃声响了。他迷迷糊糊地往外走,脚好像踩在棉花上。他似乎不晓得往哪里走呢。凭着几年的习惯,他的脚把他领到讲堂上去。低着头,他进了课堂。屋里极静,他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上了讲台,把颤动着的右手放在讲桌上,他慢慢地抬起头来。学生们坐得很齐,一致的竖齐了背,扬着脸,在看他。他们的脸都是白的,没有任何表情,像是石头刻的。一点辣儿堵塞住他的嗓子,他咳了两声。泪开始在他的眼眶里转。
他应当安慰他们,但是怎样安慰呢?他应当鼓舞起他们的爱国心,告诉他们抵抗敌人,但是他自己怎么还在这里装聋卖傻的教书,而不到战场上去呢?他应当劝告他们忍耐呢?他可以教他们忍受亡国的耻辱吗?
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他用极大的力量张开了口。他的声音,好像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了喉中。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他希望学生们问他点什么。可是,学生们没有任何动作;除了有几个年纪较大的把泪在脸上流成很长很亮的道子,没有人出声。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
糊里糊涂的,他从嗓子里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
学生们的眼睛开始活动,似乎都希望他说点与国事有关的消息或意见。他也很想说,好使他们或者能够得着一点点安慰。可是,他说不出来。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狠了狠心,他走下了讲台。大家的眼失望地追着他。极快地,他走到了屋门;他听到屋中有人叹气。他迈门槛,没迈利落,几乎绊了一跤。屋里开始有人活动,声音很微,像是偷手摸脚的那样往起立和往外走呢。他长吸了一口气,没再到休息室去,没等和别的班的学生会面,他一气跑回家中,像有什么鬼追着似的。
1、本文描写了北平被日军占领后祁瑞宣老师上课时的情景。试与《最后一课》相比较,想一想,为什么两个国度,不同的时代,课堂上的气氛和老师的情绪却如此相同呢?
2、祁瑞宣老师“一向镇定”,“现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这种反常的表现说明了什么?从《最后一课》里找出韩麦尔先生一反常态的表现,作个比较。
3、韩麦尔先生在最后节法语课,“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前全教给我们…… 语法课上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而祁瑞宣老师在第一堂课上,只“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 ”对于这截然相反的表现你有什么感想?
4、画线的一段连用了四个问句,请你给它换一种表达方式,看看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5、如何 理解“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变成了木头”这句话?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对汉语的热爱。
〖教学重点〗
目标1。
〖教学难点〗
此文的背景和对热爱祖国语言是一种爱国的理解。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掌握重点的字词
2、理清小说的基本情节、训练复述能力。
3、大致掌握小说的结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简介背景及作者。(对于此文来说,背景理解相对重要,不可忽略)
提问:最后一课,是指在什么时候上的一节什么课。老师是谁,有哪些学生,“我”对这节课的感受是什么?
二、检查预习
抽查:预习提示中的注音。
补充:懊悔、喧闹、惨白
三、整体理解
1、这篇小说的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写了哪些人?主要写谁?
[第一问训练学生概括复述,第三问只需学生有所思考,具体留待后面讨论主题时解决。]
2、讨论课后练习一
补充:按这三种划分法,各自的起讫段落。
点拨:按情节发展划分层次的`方法;划分层次的多可能性。
明确:三分法最为合理及其理由。
四、默读全文
1、划出能回答课后练习二的语句。
2、划出文中写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词句,并思考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五、讨论课后练习二
六、作业布置
将本文缩写成一篇两百字左右的故事梗概。
六、板书设计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