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教学设计
爱习作提供的《桂花雨》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桂花雨》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析"浸"字的含义,通过想象朗读体会摇落桂花的乐趣,联系上下文体会母亲话语的情感。
3.逐层深入四解"桂花雨",透过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浓浓思乡之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一、谈话营造阅读期待, 初解"桂花雨"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女作家琦君的一篇文章,一起读课题--《桂花雨》。题目把桂花和雨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事物放在一起,你想到了什么?(这是课题给我们的第一感觉。)
2.那就让我们先读为快,放开声音用心地读课文。读完课文,想一想在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画面?
读完交流(预设:花香、摇花乐或者一份情。)
承:这是留在你脑海里的……
二、入情朗读体会"摇花乐"和"花雨美",再解"桂花雨"。
1.读了课文,我们知道了原来课题写下的是作者童年摇桂花时,摇落的一场桂花雨。同学们,课文中的哪一段向我们重现了当时情景?(定位第五段)
指读(没读好正音,或再读一个)引:读着这样的文字,听着这样的描述,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快乐……)师:这一段当中的哪些句子给你带来这份快乐感觉?(指读,定格句子)
师:就请你带着快乐的感觉读一读。(尝试情感朗读,指读)
2.教师创设情境,学生想像:(出示图片,配乐。学生欣赏画面后)请大家闭上眼睛,听着老师的诉说:同学们,让我们也置身在这样的桂花树下,你看满树的桂花竞相开放,看着树上星星点点的桂花。让我们一起来摇桂花,我们使劲地摇着桂花树,尽情地摇着桂花树。摇啊摇啊--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对学生引导:桂花像什么一样落下来?落在哪里? 引导后:难怪作者说: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3.情感朗读:来,就带着这样的一份感觉,再有滋有味地读读这几句话。(自由读)
4.引:用你的朗读与大家一同分享摇花的快乐,分享这场桂花雨的美丽。
(先体验朗读,再配乐朗读)
齐读:(一场多么神奇的桂花雨啊)让我们一起分享摇花的快乐,分享这场美丽的桂花雨让我们一起读。
5.扣题:读着这段话,(手点课题)《桂花雨》,你想那是一场怎样的雨啊?
(迷人的雨 快乐的雨 香气四溢的雨……)
三、品读浸字,感受桂花雨迷人的香
1.同学们,当我们尽情地摇着桂花树,摇出了一场美丽的桂花雨,摇出了一份快乐,也摇出了桂花迷人的花香。这迷人的花香也洋溢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处,快速浏览课文,划出描写家乡桂花香的句子。
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师:同学们,让我们用心地再读读这些句子,从这些文字处去感受,去呼吸那扑面而来的花香。
学生自由读
师:同学们,读着这几句话,哪个字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你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份浓浓的花香。把它圈出来。
2.着力点:由"浸"带动解读"全年"
(1)板书"浸"字:同学们,平时我们一般说浸在哪里?(水里)
小结:也就是说把东西整个儿浸没在水里,全方位地包围在水中。
(2)为什么这里可以说,是浸在桂花香里呢?解读花香,(花香很浓,到处都有。 花香也像空气一样将我们全方位地包围。)
引:同学们,一个简简单单的浸字,竟然把花香写得如此传神,让我们来读一读这句话:(引读: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3)你看,作者说这一浸就整整浸了一年。读到这儿,老师不禁想问桂花只是在中秋节前后盛开,怎能花香全年呢?联系课文的第六段来说一说。
学生解读(晒、泡茶、过年时做糕饼)说开去。(融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中去了。)
的确,金秋时节,桂花盛开,满树生香,弥漫四方,让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但为何春天、夏天、冬天也浸在桂花的香气里呢?
接:是啊,难怪琦君会说(引读: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这正是"桂子花开香十里"(板书)
四、于母亲的话中体悟一份浓浓的思乡情怀,三解"桂花雨"
1.提出矛盾处,引发认知冲突
师:(刚才有同学提到了还有一处也写到了桂花的香。)不知大家有没有留意还有一处也写到了桂花的香,找一找。(但不是家乡的桂花)
定格: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师:让我们与家乡的桂花比较一下,两句都用了香飘十里,读读这两句话,你觉得哪句话描写的桂花更香?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引导学生从文字上作比较。
2.补充满觉陇资料(媒体配乐播放满觉陇图片):同学们,琦君说的这个地方,其实是杭州的新西湖十大景点之一的满觉陇。
3.同学们,可就是这样一个赏桂胜地,当我手捧着香飘十里的满觉陇桂花给母亲的时候,母亲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连续指读3-4个)为什么?母亲为什么会这样说?
引导:
(当生说到了一份情,追问:这是一份什么情?引:到底母亲想起了什么事,才勾起了她这份悠悠的思乡之情?)
(学生没能说上来时,你看,母亲闻着,欣赏着满觉陇香飘十里的桂花,令母亲想起了什么?)
学生交流,老师点拨,学生读文
学生提到摇花乐,让学生再读一读。回文:所以身居杭州的母亲回想起与孩子们一起摇花的情景,不禁这样说道:"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指读)
学生谈到第三段,让我们细细地去读读这段话,哪些词句给你不一样的感觉?
分两个层面(扣击词语,感悟背后的情怀 语言当中口味想想了谁?)
词语层面:"担心";"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回";"嘴里念着"家乡的桂花树都是妈妈亲手栽种,为它浇水、施肥,家乡的桂花树倾注着妈妈的辛劳和爱护。(满觉陇的桂花能与之相比吗?)回读母亲的话。(指读)
语言层面"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母亲想到了谁?想到了曾经在故乡邻里之间的其乐融融的画面,多么温馨的感觉。
可是身居杭州的母亲看到满觉陇的桂花有这种感觉吗?
师:想到这些,难怪母亲会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齐读)
听着母亲的话,(定位,朗读)"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齐读)
师:课文读到这里,你说这阵阵桂花雨,那还是一场怎样的雨?(回忆的雨,更是思乡的雨)
《桂花雨》教学设计 篇2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阅读了《桂花雨》这篇优美的课文,做到了将课文读通顺流畅,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现在回忆一下课文记叙的哪些人和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摇桂花的情景是作者着力描写的一段童年趣事,现在就让我们随作者一起走进童年去感受一下吧。
(板书:摇花乐)
二、体会“摇花乐”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想一想你从哪些语言中体会到了作者“摇桂花”的快乐?画出有关的语句,再读一读,体会体会。
生自由交流以下内容。(在学习方法上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和联系上下文来说体会)
1、“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是件大事”可见摇桂花对我的意义不一般。
(“老是”“缠”表现了作者急切的心情,可见我对这一乐事的向往程度.能抓住关键词语说出自己的体会真好。能把你的体会带进去读一读吗?瞧你急的,师示范读母亲的话)
2、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两个“帮着”可以感受到我忙得不亦乐乎的心情。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使劲”一词中能体会那份高兴劲。这便是儿童快乐,是童真,是童趣,只有儿童才能了解,才能体会。正所谓“儿童解得摇花乐”。 3、桂花纷纷落下,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读这个句子,你感觉到那纷纷飘落的桂花像什么?这缤纷的花雨落在你的头上、身上,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于是我会情不自禁地喊。假如是你,你也会这样喊吗?你喊出的是一份陶醉,听出的是一份惊喜,感受到的是情不自禁的赞美。我们每个人都读出了自己的一份美美的收获。这桂花雨多香呀!课文里还有哪些句子写出了桂花的香味,找出来读一读。
(板书:桂花雨 香)
1、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迷人)
2、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香里的。
3、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浓郁)
4、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飘向空中,连风打的旋儿都是香香的了,这正是“细细香风淡淡烟”。)
师小结:是啊,好香的雨呀!它香了“母亲洗净的双手”,香了那水晶盘,香了父亲的诗兴,香了整个宅院,香了整个村庄,香了作者童年的梦。这真是“花雨缤纷入梦甜”啦。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吧。)三、感悟“思乡情”
师:沐浴着这场纷纷飘扬的桂花雨,呼吸着那阵阵飘逸的桂子芬芳,感受着这份快乐的又何止是我一个呢?还有谁也在这场桂花雨中感受到快乐呢?到课文里找一找,读一读。说说你的体会。
学生自由交流的重点:
(1)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父亲用诗表达了一份丰收之乐)
(2)可是母亲一看天上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就赶紧吩咐人提前“摇桂花”。(因为大家都用桂花来做糕点,而桂花是母亲分给乡亲们的。母亲乐吗?读读原作,再来说说你的体会。因为母亲不希望桂花被台风吹落,没有办法送给乡亲们。所以提前摇花。这是一份浓浓的乡情。母亲在分享劳动成果的同时感受了一份快乐。)
(3)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这正是“竞收桂子庆丰年”的欢乐场面。)
师:许多年后,我从外地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你现在知道母亲为什么这样说了吗?
仿照“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的句式,让学生说一句话。(如,外地的'环境再好……外地的生活再舒适……)
引导学生体会母亲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师:故乡的桂花雨,给大家带来了快乐,是母亲珍爱的。现在,我们来到了作者母亲的身边,假如,我对她说:
(1)这里的水真甜,她会说:
(2)这里的橘子真红,她会说:
(3)这里的人真好,她会说:
(4)十多年后,作者来到了国外定居,她打电话给母亲说:“国外的生活真好呀!”,母亲一定会说:
四、小结:再甜不如家乡水,再浓不如家乡情,再好不如家乡人,再香不如家乡桂。乡情难忘,童年难忘,那一场美丽的桂花雨飘落在我们的心间。
教学反思:
从文字入手,引导感悟,联系自己实际生活,增加体验,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积累,当感情增加到至高点时,让学生直接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专著重点字词,通过表演感悟,作者的生活经验与学生的生活经历产生共鸣,学生从文本中体会到作者丰富的情感,通过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来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师:我是那么爱摇桂花,母亲也是很爱家乡桂花,一起读一读母亲的话“这里的桂花再香……”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前后连起来看,前面写“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
师:你的想法真不错,你还能联系上下文读,真好,我们也感受到了杭州的桂花可能比家乡的更香,那为什么母亲要说家乡的香呢?
生1:热爱家乡
生2:对家乡的桂花印象太深了。
师:是啊,母亲觉得自己的东西要好,所谓“月是故乡明”啊。
反思:学生能联系上下个文理解句子,感受文中人物的情感,但是在挖深一层时,也就是通过景物描写来体验眷念故乡的时候,情感还不到位。学生只是笼统的说是热爱家乡,思念家乡,并没有发自内心的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情感。
《桂花雨》教学设计 篇3
[教材分析]
桂花雨》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作者琦君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美好生活的眷念,反映出作者纯真的童趣和淳朴,全文语言清新,情感真挚,字里行间蕴含着浓浓的乡情。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教学设计重点让学生读中自主感受桂花之“香”,体现摇花之“乐”,感悟故乡情“浓”,力求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学情分析]
本次执教对象是城关中心小学四(1)班学生。因为城区的父母都非常关注自己孩子学习,加之该校又有传统的经典诵读活动,这些都为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升,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因此,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地读,收到读中感悟,读中明理的效果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词并写好生字,理解部分词语并进行连词成句练习。
能力目标:读通读顺课文,理清课文主要内容。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母亲所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也比不得咱家旧宅的金桂”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具准备]
教学ppt课件。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1、师生谈话。同学们,我们知道现在正是秋冬交替季节,请同学们回想一下,在你们家或亲戚邻居的庭院里,都有哪些花草树木?谁能说一说?当生谈及“桂花”时,师顺势问:桂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预设:桂花“美”,桂花“香”,当生谈桂花“美”时,再让其他同学谈一谈自己不同观点。)
2、导入课题。同时,我们也知道,随着季节变更,各个季节所下的雨也是不一样的。譬如,春天下的是蒙蒙细雨,夏天下的是急风暴雨,那么,秋天在中国台湾女作家琦君的家乡,却下着一场场“桂花雨”。(师在原来写的“桂花”后再加一个“雨”字)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一起去和作者感受那香飘十里的桂花雨吧!
二、听读课文,初步感知
1、那好,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边听边注意生字的读音。
2、师感情朗读课文。
3、同学们,你们觉得这篇文章写得怎么样,也来读一读这个故事好吗?
三、自读课文,读通读顺
1、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课文要求:
⑴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⑵有不懂的词语联系生活或上下文想一想意思。
⑶思考一下: 这“桂花雨”指什么?文中围绕桂花雨写了哪些内容?
2、学生自读,教师巡视。
3、刚才同学们读得很投入,有信心接受检查吗?
四、检查自读效果
1、指名分小节读课文。(遇到读错的字词及时纠正读音,长句子指名再读或齐读。)
2、课文会读了,老师把文中的生字词单独拎出来你会读吗?
出示课件:新鲜谢落尤其吩咐拣撮一点檀香 桂花卤
⑴指名读。
⑵这些词语中你还有不理解的吗?
⑶齐读。
3、老师这儿还有几组词语想请同学们读一读:
①出示出示课件第一组:笨笨拙拙香飘十里
谁会读?什么是笨笨拙拙?什么是香飘十里?你能用上关词语连起来说一句话吗?
小结:所以,我喜欢桂花雨。
板书:喜欢桂花。
②课件出示第二组:铺抱摇喊拣晒收
谁来读?读着这些词语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小结:老师听了你们的`叙述,仿佛看到了作者正在摇桂花,收桂花。
师板书;摇桂花 收桂花
③出示第三组:再……比不得……每……就……
谁来试试?你能用上这两个词连起来说一句话吗?
小结:家乡的桂花香
师板书:带桂花——表达思乡之情。
4、看来刚才同学们读书确实非常认真,收获不小。那么,文中的“桂花雨”指什么你明白了吗?
五、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作者围绕桂花雨写了哪些内容?请你再读读书,和同桌讨论一下。
2、文中主要写了什么?(板书;爱桂花 摇花乐 拣桂花 晒桂花 收桂花 带桂花)
小结:通过读文,我们已初步闻到了桂花香,初步体验到了摇花乐。下节课,我们将走进作者琦君的故乡,去真正体验那“摇花乐”,去真正品尝那桂花卤,去真正感受那思念家乡的故乡情!
六、写字指导
同学们很会读书,如果把字也能写规范美观就更好了。
1、“糕”写的时候要左收右放,右边的四点稍微舒展一点,托住上面的“羊”。
2、“谢”写的时候三部分要注意互相避让,互相协调。
3、“帮”写的时候下面的“巾”要扁一些,要托住上面的“邦”。
4、在书上描红。
七、作业处理
1、做《习字册》。
2、课文读3遍。
【教学板书】
11、桂花雨
笨笨拙拙 真像下雨 从外地回家 再……比不得……
香飘十里 好香的雨 捧一大袋给母亲 每当……就……
↓ ↓ ↓ ↓
爱桂花 摇花乐 带桂花 浓浓思乡情
《桂花雨》教学设计 篇4
一、引出新课
1、师谈话:同学们,老师发现童年时代发生的一些事非常有趣,如:抓螃蟹、钓鱼,做游戏、打乒乓……回忆起来真是一种享受!你有吗?想和大家分享吗?老师想请同学们谈谈,谁先来?
2、揭题: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是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就是(出示,齐读)桂花雨
3、题目质疑:老师今天还为大家带来了礼物,(拿出来)问:“这是什么?”
说到桂花,大家都很熟悉。可是,说到题目中的桂花雨,你了解吗?那么,你有什么疑问吗?
(桂花雨是什么样的?作者为什么写桂花雨?……)
二、交流预习收获:
过渡:你的问题提的真好,这枝桂花就送给你了。
刚才,大家提出了很多问题,可是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解决拦路虎。昨天,大家已经回去预习了,老师想看看你们的预习水平,有信心吗?
1、字词音形义(出示生字新词读、理解交流)
(1)仔细左右尤其吩咐帮忙口占一绝拣去小叶糕饼
(2)搓桂花桂花卤
沉浸桂花香中姿态笨笨拙拙即时口占一绝檀香炉烟袅袅天空阴云密布
湿漉漉的泥土茂密的叶子和在茶叶中泡茶
(3)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2、交流读书情况
我们已经解决了读书过程中的“拦路虎”,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一遍。边读边思考:作者回忆了童年时的一件什么事情?“桂花雨”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3.学生快速阅读,师巡视指导。
怎么样?哪些同学愿意给我们读一读这篇课文呢?(指名读,听读讲名听读要求)
4.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桂花雨是怎么形成的?
5.那么,究竟是怎样来摇桂花呢?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走进作者的童年,和著名作家琦君共同感受摇桂花的快乐吧!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体会“摇花乐”
1、(出示第三节)师示范读。问:这一小节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预设:我怎么摇桂花的;我摇桂花时的情景;我摇桂花时高兴的心情。)回答的'真好,这枝桂花也送给你了!
小结:同学们很会读书,不仅读懂了内容,而且还体会到到了感情。
2﹑那么谁能找出我心情的句子?
学生默读课文找句子,做记号
交流:出示句子“这下,我可乐了”
说说作者乐的原因。(指名说,出示第1句)(板书:是件大事)母子二人的对话让你明白到了什么?(板书:迫不及待)应该怎么读这段话呢?(指名读)
我这么乐的原因还有什么呢?(生回答,出示第二句)
理解“云脚长毛”。母亲为了花开足一些,不让我去“摇桂花”为什么此刻她却赶紧吩咐人提前摇呢?这又说明了什么?母亲此刻的心里是怎样的一种情感?你能读一读吗?
那么,我是怎么摇桂花的呢?
出示句子: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
“我“是怎么摇桂花的呢?现在很多同学的手上有一枝桂花,我们就来模拟一下,把它当成一棵桂花,摇一摇它吧!(请生示范摇)是不是这样摇呢?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来看一看吧。
(课件出示:摇桂花的样子和摇桂花时的情景图片)
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要说吗?(真美啊!)
美在哪?怎么美?
(预设:桂花像春天的细雨密密地绵绵地散落下来。
桂花像夏天的雨一串串地直落下来,顷刻间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花地毯。
桂花像雪花一样从树上飘飘悠悠落下来。)
此时,如果桂花落在你的头上、颈上、身上。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预设:桂花轻轻落在头发上,像母亲在亲切地抚摩我。
桂花落在我的脖子上,痒痒的,酥酥的
桂花落满一身,我就像天宫里的花仙子了,我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了,这使不禁想起月宫里的桂花
作者觉得怎么样?
出示句子: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指名读)
作者在说这句话时的心情怎样?你呢?能再读一读吗?
母亲呢,干什么了?(出示句子,指名读),这句话让你感受到了什么?什么叫做“撮一点?”
(撮一点放在学生鼻间)香吗?喜欢吗?能读一读这句话吗?
父亲呢?(出示语句)
问:父亲做了些什么?哪位同学能用六个字概括一下?(点香,闻香,吟诗)闻到两种香味,父亲便即时口占一绝,什么叫做“时口占一绝“?
我们来欣赏欣赏父亲的诗歌吧!出示诗句,(指名读),理解。
读了这首诗,你明白了什么?
谁来读一读这段话?
3、小结:
4、齐读第三节。
四、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会了字词,疏通了课文,并且学习、理解了描写桂花雨的一个自然段。那么,小时侯的我为什么那么喜欢摇桂花呢?这个问题,下节课,我们接着来讨论。
五﹑作业
描红
熟读第三小节,体会我的快乐
《桂花雨》教学设计 篇5
【设计理念】在丰富的言语实践中,激情打开学生与文本的绿色对话空间,浓情营造师生之间充满灵性的对话磁场。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识2个生字,理解“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浸、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重点】略读课文,并抓住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预设流程】
一、激趣引入
1、童年是幸福的,快乐的,令人难忘的,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起走进女作家琦君的童年,一起去感受一场奇妙的——《桂花雨》。
[由童年引入,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孩子们会比较爱学]
2、阅读导读部分。我们在课文中要解决哪些问题呢,请打开书阅读导读部分。
[体现自读课文的教学特点,根据导学中的问题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学生学时可以有的放矢,能够抓住重点]
二、感知 深化
1、读文理解
让我们带着问题用心的去读读课文,把课文读准,把课文读通。读到喜欢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想想: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你从文中还知道了什么?读懂了什么?
[读文中抓住主要问题,学生有目标, 理解时更加透彻]
2、检查朗读 指名分段配乐读
4、学生汇报: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
摇花乐
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啊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是呀!这就是摇花的乐趣,奇妙的桂花雨。你们想读读这些句子吗?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景呢?
此时,你的脑海里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 指导想象
[想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体会摇花的快乐,作者的童年是多么快乐,多么吸引人]
读好这部分还要注意什么呢?(喊起来)我们一起来喊一喊,好吗?(生齐喊)
[喊中释放了学生快乐的心情,使学生完全地融入其中]
我从同学们朗读中感受到了喜悦,是呀!桂花雨中有我多少欢乐的笑声,桂花雨中有我多少童年的回忆呀!
过渡:这样美丽的桂花雨,这样香的桂花雨,真让我陶醉。文中还有哪里写了桂花的香?你能找出这样的句子吗?
[自然的过渡到香气迷人的桂花,得到学生的认可]
桂花香
(1)“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古人用“清风一日来天阙,世上龙涎不敢香”“清香不与群芳并,仙神原是月中来”来形容桂花的香。
(2)“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真是“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3)“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学生理解“全年”的意思:每当桂花盛开时,满树生香,花香随风飘逸,弥漫四方,人们沉浸在花香里;不开花时,人们用它泡茶做糕点,整个村子全年也都像被浸泡在花香里似的。
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时香,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它的香,已挣脱了季节的束缚,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指导朗读:
泡上一杯浓浓的桂花茶轻轻地呷上一口,这香真是沁人心脾,叫人难忘啊。把这种感受送进去读一读;
过年时尝一口糯糯的甜甜的桂花糕,这花香唇齿留芳,弥久不散,谁来感受这样的香?
[这部分抓住重点句子,感受桂花的香,抓住重点一个“浸”来体会桂花的香。在读中体会,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
5、再次读文。文中除了写桂花香、摇花乐,你还知道了什么?
[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各有各的感悟,各有各的收获]
桂花的样子(第二段)
老师带你们看看桂花。介绍桂花。这些桂花金黄而又细小,朴素而又淡雅,真是“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
6、文中你还有不理解的问题?或者你理解了什么,读懂了什么?
[这部分是文章的重点,也是最难理解的地方,所以设计了几个小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母亲话里的含义,蕴含的深深的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母亲的话
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难道杭州一山的桂花真的香不过家乡院子里的一棵桂花树吗?如果“我”说,外地的环境很美,那母亲会怎么说?如果“我”说,外地的东西很好吃,那母亲会怎么说?如果“我”说外地的生活很快乐呢,那母亲会怎么说呢?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有着怎样的情感?你能理解母亲吗?
其实,除了这一句,在这篇文章的字里行间还隐藏着许多母亲与家乡桂花的小故事,隐藏着母亲与家乡的一片深情。让我们再细细地读读文章,把这些小故事找出来,把这份情读出来!
反馈。
是呀!母亲每年都关注着桂花,收获着桂花,她品尝着桂花的香甜,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的桂花,成了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在母亲心中,家乡的桂花是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所以,当我把杭州的桂花捧给她时,母亲深情地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指导朗读母亲的话)。
文章最后一句话
母亲的这番话,这份情,自然影响了我,感染了我。“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这个“又”字说明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只是这次母亲的话使他又一次想起。淡淡的一句话,却传递出了作者对故乡桂花深深的怀念。家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那种“摇花乐”和桂花雨已植进了他的生命,成为他幸福童年的最美好、最耐人回味的记忆。这恐怕是作者难忘家乡桂花的真正原因。
7、难怪琦君会说“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
三、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这里更能体会得到作者的内心,也就明白作者为什么那么难忘摇花乐与桂花雨]
1、许多年过去了,作者琦君早已告别了童年,早已离开了母亲,早已远离了故土,可是她仍然喜欢用自己的笔写童年,写母亲,写故土。别人问她为什么,她说了这样一段话“我总是不能忘却旧事,我一辈子最爱写的就是故乡,亲人,朋友,花草树木。这魂牵梦萦的故土,这难以割舍的童年,倘若都能一一地收藏起来,藏在记忆的花园里,我想那一定是一朵朵常开不败的花。当我们想起来的时候,会觉得很温馨,那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花朵的芬芳,更是美丽的人生。”
2、感谢琦君,感谢桂花,她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童年是美妙的,故土是美丽的,人生更是美好的。
四、推荐阅读
老师向大家推荐几本作者回忆童年生活,抒发对故乡怀念之情的书。
琦君的散文集《桂花雨》,鲁迅的《朝花夕拾》。愿你们在这浓浓的书香中也能找到一份童年的快乐。
《桂花雨》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自己的生字。阅读过程中理解自己的新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体会桂花香、桂花带给我们的快乐以及字里行间浓浓的乡情,进而体会母亲和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现出来,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难点】
体会母亲和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课前谈话】
初次见面,聊点什么呢?相互了解一下,如何?你们先问吧,你们问五个问题。接下去我问了,能说说你记忆中的美好的、难忘的回忆吗?先与同桌说,再推荐三位同学来说,开始吧。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出课题,简介作家
1、同学们,我们都说了童年的故事,美好,快乐,又幸福。一个人长大以后,回忆自己的童年,更是回味无穷。许多作家也用自己的笔端回味了那段美好的时光,台湾著名的女作家琦君就是其中一位。
电击鼠标:
简介作者:琦君,1917年生于浙江永嘉县,十二岁时随父母迁居杭州,读中学。1949年去台湾,后来定居美国。
2、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琦君的童年,去感受她所经历的奇妙的──板书《桂花雨》。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
1、让我们用心读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属于自己的生字念准,把课文读通,难读的句子多读几次。
2、交流生字和难读的句子:
评价:
同学们读得真投入,刚才你遇到难读的句子吗?请你读一读。(读2~3句,每句2~3人)
要是能把这个地方读得更准确就好了,再读一次。
你把字读得准确,句子读的流利,真棒!
老师也觉得这句话挺难读的,你都能读得这么好,真会读书啊!
三、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感受文本所蕴涵的丰富内涵
1、默读课文,质疑问难:
读课文的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问题随之产生,有一些是可以自己解决的,也有一些是非常有价值的问题。请同学们仔细地默读课文,找出最让你疑惑的一个问题,用横线划出来,打上问号。
2、来说说自己的问题,大家共同确定哪个问题最能统领全文,最有价值。(请3位)
3、提出问题:
为什么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引领学习全文(出示)
评价:
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那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⑴先请你自己读读这句话,找到这里是什么地方?
来读一读描写杭州桂花香的句子。
杭州有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杭州的桂花很香,从全是和才是香飘十里感受到)
⑵这里的桂花真香啊!可是母亲说──(引出学生读),那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又是怎么样的呢?请你再读一读课文。
⑶讨论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很香:
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你从哪里感受到桂花的香?──真香,想读的同学再一起来读一读,读出花的香!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你从哪里感受到桂花的香?──没错,桂花盛开时,满树生香,花香飘逸,人们都浸在桂花香里。谁也喜欢读这句话?──你来──你来──想读的同学一起来读。但这香真的能比过杭州的桂花香吗?──没错,花开季节,杭州的桂花更多,香气更浓烈,然而母亲说──这究竟是因为什么呢?
⑷感受香以外的乡情: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你从哪里感受到桂花的香?──是啊,这里有写到了一个──(浸加圈)这个浸一般用在什么地方?而课文中说──,这里的浸又是什么意思呢?──她又说,全年,整个村子都──你又作何理解呢?──是啊,整年都可以感受到桂花香,难怪她说──
那整个村子又作何理解呢?找到依据──说得真好,家家户户都可以分享,呷几口桂花茶,这香沁人心脾,尝一口桂花糕,这香唇齿流芳。这样一来,我们就不仅仅是沉浸在桂花的香气里,更沉浸在了乡里乡亲间浓浓的──(乡情)里。谁想读读这句话──你来──想读的同学一起读。
⑸现在,同学们领悟到母亲为什么这么说了吗?
(出示母亲的话。)
母亲这句朴素的话,其实包含着月是故乡明的道理。母亲每年都闻着院子里的桂花香,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丰收的喜悦,馈赠的快乐桂花,已充盈了她生活的全部的空间。还有什么桂花可以和它相比呢?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母亲其实是对家乡的一种什么情怀──思乡。所以当我把一袋桂花给她时,母亲深情地说──(指导朗读母亲的.话)
4、感受家乡桂花带给我的快乐:
而对于童年时的我来说,除了闻花香,吃桂花糕,印象更深的是什么?──对,是快乐。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
第五自然段:
(重点体会快乐)是件大事,总是缠着母亲──是啊,我是多么急切地盼望着摇花,感受这快乐啊!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是啊!这就是摇花的乐趣,桂花雨的奇妙。可是老师觉得你还不够乐,能更乐一些吗?──你来乐一乐──你来──想读的同学一起读。能把抱着桂花树,使劲摇的样子读出来吗?──多么有意思啊!老师也想享受一下摇花的快乐,请大家轻轻闭上眼睛──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听着听着,你笑了,能告诉大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好美,好生动的画面啊!所以我喊着──你来喊一喊──你来喊一喊──你来──你来──想喊的同学一起来──同学们,就让我们想象着这样美丽的画面,再来读读这段话──是啊,这桂花雨,让我们沉浸在桂花的香气里,更让我们沉浸在浓浓的乡情和无尽的──(板书:快乐)中,难怪母亲这么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于是──我──(引读第八小节)
点击鼠标:
哦,桂花的香,摇花的乐,花雨的美,对童年的怀念,其实也都是源自我对故乡的──思念(给思乡加线)。
四、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许多年过去了,作者琦君早已告别了童年,离别了母亲,远离了家乡,如今,她已经89岁高龄,可是她依然喜欢用自己的笔写童年,写母亲,写故土。──感谢琦君,感谢桂花,她让我们深深地感到了童年的美妙,故土的美丽,人生的美好。让我们挑选文中你喜欢的句子或是琦君她说的这些话再读一读,记一记,把它们留在你记忆的深处吧!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