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画》教学设计

2025/11/21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画》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画》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能够应用绘画知识和临摹学习感受分析山水画作品,说出作品的表现特点并大胆表述自己对画中所表现意境的理解。

2、掌握树木山石的画法。

教学难点

墨色浓淡变化和景物虚实处理的方法,树木的表现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大家有过这样的感受吗?我们到大山游玩常常会感叹大自然的伟大,山中的巨石、高耸的树木,使我们很想用笔把它表现下来!今天,老师带领大家走进水墨风景世界,请同学们打开书本33-34页认真欣赏。

(板书)水墨风景画

二、欣赏分析

(引导学生观察欣赏幻灯片中的作品)

1、水墨画是中国的国粹,这就是水墨画。(出示课件)

师(提问):大家觉得它美吗,美在何处?

生答师总结:它若影若现

2、出示课件:这三幅大师作品,描绘的是同样的内容,概括的'说画的是风景,详细的说它画的是什么吗?

生答师总结:树和石头

师(提问):那么空白的地方是什么呢?

生答师总结:就是云和水,这种画法叫做计白当黑,所以我们只要画好树和石头。同时你也表现出了云和水

三、学画松树

画好树和石头需要长期的积累,这节课老师教大家画松树(出示课件)这就是松树。

1、引导学生继续观察、思考松树有哪些基本特征

(1)树的枝干从粗到细(其实这是所有树的基本特征,如果从细到粗,那么这

棵树就倒了)

(2)树皮一圈一圈,像鱼鳞。(这种画法叫鱼鳞法,出示课件)

2、经过观察,大家已经掌握了松树的基本特征,可以开始画它了。

需要如下

(1)画松树从树干开始,从上往下画,松树枝干形态各异,树干朝下(示范)

(2)画宽树干画树皮,鱼鳞画法,其实就是半圈半圈

(3)树叶画法:松树的树叶叫松针,松针的形状很多,有马尾形的,有扇形的

画松针要一丛一丛的画,将大量的松针进行堆侧,注意聚散。

(4)最后加些细节,这叫点苔,主要代表断了的枝干,同时也代表苔藓(松针

示范)

四、学生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五、展示学生作品、师生共同欣赏

《画》教学设计 篇2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导语:课前我从美术老师那知道,很多同学喜欢画画。这节课我们就来读一篇跟绘画有关的课文。大家齐读课题。(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感知内容,读有所获。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把全文浓缩成一句话,这就是读书的收获。(学生在读准课文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初步了解文章大意,为下一步的质疑做好准备。)

(1)学生质疑。

我记得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读课文时你有什么问题吗?结合学生质疑板书。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说这是一幅奇怪的画?画里少了什么?真正的海洋世界是什么样的?等。(本环节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文章内容偏差很大,教师也可参与提出问题。有的问题较容易可以请学生当时解决)

(2)制定目标。

再读课文按课文的叙述顺序应先解决哪个问题?学生读书后,师生共同梳理问题,确定学习目标:为什么说这是一幅奇怪的画?画里少了什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明确课文的叙述顺序,制定学习目标,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精读领悟,读懂课文。

(一)解决“为什么说这是一幅奇怪的画?”结合52页的句子进行对比练习。深入理解句子含义,并为后文的学习埋下伏笔。

(在这个环节中,指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句子,抓住重点词句,结合课前预习理解了这个问题。同时渗透读书方法。)

(二)解决“画里少了什么?(学生自学课文后,从语言文字理解到画里少了丰富多彩的海洋生物。)

教师相机引导:海洋生物还有什么,你能介绍几种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播放海洋世界的录像。(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及课后预习,回答问题。通过观看录像,对海洋世界有了更充分的了解。)(课件出示:一幅大鱼图)。教师导语:海洋世界这样美,可同学们为什么却画了一幅大鱼图呢?你们认为问题出在哪呢?请同学们再认认真真读读第16自然段。(课件出示第16自然段)(学生在上一环节对海洋世界有了感性的认识,通过自读课文,知道画里少了丰富多彩的海洋生物。教师出示大鱼图,引起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

课堂练习

1、 同桌之间互相检查11、12单元的字会不会认,要求会写的字会不会写?如果都学会了,奖励自己三个五星。

2、 你能给这些字分分类吗?

亻__________________ 氵____________________ 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教学中可加入这种回顾总结的练习。分析生字偏旁的含义,能使学生更快掌握认字方法,了解汉字造字规律。如有可能也可让学生把自己积累的生字拿到学校分类,使其他学生更扩大识字量。)

作业安排

同桌之间互相讲讲一个成语故事。

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

教材及教师教学用书

自我问答:

说说本课设计理念?

答:《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阅读的乐趣,并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教师将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品读感悟全文,体会乌鸦心情的变化,并充分运用远教资源丰富的形、光、声、色,激发孩子参与活动,培养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创设平等、合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实现语文学习的自主化、个性化。

《画》教学设计 篇3

《画》教学设计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画》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画》教学设计 篇4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创作时间、作者及内容。

2、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紧扣课题、谈话引入

①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中华民族曾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中华文化,出现了许多伟大的诗人、画家、思想家。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北宋时期的大画家张择端。

教师板书课题: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②齐读课题,学生紧扣课题质疑。

二、自主阅读,理解内容

①平时我们遇到问题都是怎样解决的?(学法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学到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②学生选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按照阅读要求自学课文。

三、全班交流,取长补短

①“我来告诉你!”

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感受讲给同学听。

(注意:相同内容不重复交流)

②“我要请教你!”

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同学帮忙解决的?学生提出问题,别的同学帮助解答。

四、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①教师启发思考:为什么说《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②学生自由读课文,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准备读给大家听。

③展示台: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引导从内容和表达两方面说)。

五、课外作业

把近期了解到的我国传统文化整理一下,准备与同学交流。

板书:

20x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八百多年人物街市

(完整保存)五百多个热闹

《画》教学设计 篇5

[课时]:1节课

[教学内容]:学会PU、PD命令的操作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合作能力。

2、培养学生综合利用命令及独力思考的能力。

3、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PU、PD命令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PU、PD命令与其他命令的综合使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室、远志多媒体教室广播软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前面几课我们都是从海龟的“家”为起点来画图。有没有办法将海龟移到其他地方开始画而又不留下爬行过的痕迹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提笔和落笔的命令。

二、新授

活动一:海龟画走廊

提笔命令:PU

师:这个命令是不带参数的,它的作用是让海龟抬起画笔,移动的时候不留下足迹。

落笔命令:PD

师:这个命令也是不带参数的,它的作用是让海龟落下画笔,恢复到处于画线状态。

让我们来试试这命令的作用吧。

做一做:

让海龟画一组平行线(书P57图1)你看到了什么?继续

你又看到什么了?

画了一组平行线。

试一试:

1、大家来试着画下P57图2。学生练习

师:这个图形只要后退的步长比前进的.步长小,就可以画出来了。每画完一笔要右转90度。

2、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试着画下P58图3。学生动手,师指导。

师:要记住抬笔走10步后要落笔。

活动二:海龟画“回”字图

师:下面请大家分组讨论下书P58图4怎么画,大正方形边长为100步,小正方形边长为50步,把想发先写在本子上,再进行电脑操作。

想一想上面第三第四两行命令做什么用的?

活动三:海龟画“田”字图

师:我们一起来思考下“田”字图该怎么画。

提示:“田”字由几个正方形组成,画完一个后要怎么样?这里需要几个重复命令,各有什么用处?

说明:重复命令中还有重复命令叫做重复嵌套。要遵循以下步骤来画。

1、先写出画嵌套内的基本命令。

2、在基本命令后加为下一步做准备的命令。

3、在这些命令外再加嵌套上重复命令,就可以将嵌套内的图形重复画多次了。

试一试:

1、画出书P60图6的图形,学生动手,师指导。

2、思考下怎么样把图6改成图7(小三角形边长为50步)

3、大家喜欢图6中的图案吗?请你们挑选一个自己喜欢的画出来。

师:大家今天学习了抬笔落笔命令,再借助其他我们学过的命令画出了许多新的图案,今后我们还将学习海龟的其它功能,使我们的绘画技术进一步提高。

《画》教学设计 篇6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玲玲收拾画笔时不小心把第二天参评的画弄脏了,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污渍,还给作品平添了几分家的温馨。课文内容简单,主题明确,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对于启发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有较强的教育意义。

【教学目标】

1、会认“玲、催”等8个生字,会写“肯、楼、梯”等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段。

3、明白“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题导入

1、板书:玲玲

学习生字“铃”(出示课件2):读音(后鼻音,第二个“玲”念轻声。);辨别相似的字“铃”“龄”“零”“领”“岭”。

2、补充板书:的画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设疑: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呢?

带着问题读课文(听课文录音朗读,老师带读,学生自读。)

三、读中识字

1、出示词语:端详评奖脑筋楼梯催眠糟糕弄脏肯定懒洋洋叭叭响一幅画

指名读,小老师带读,齐读。指导书写“糟糕”中的“米”字旁最后一笔要变成点;而“楼梯”中“楼”上面的“米”不用变。“肯定”中的“月”字竖撇变成了一竖,且这个“月”要写得稍微宽一点;而“弄脏”中“脏”月字旁不用变。

2、出示句子:

(1)就在这时候,水彩笔叭(bā)的一下掉到了纸上,把画弄脏了,玲玲哇地哭了起来。

(2)小花狗懒洋洋地趴(pā)在楼梯上。

辨析“叭”与“趴”的读音、字形。学习生字“狗”,强调反犬旁的书写“撇、弯钩、撇”。

3、积累词语:仔细地看懒洋洋地趴满意地笑高兴地说满意地端详(指名读,齐读。)

第二课时

一、读中悟理

1、依次出示图画,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对应的语句。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A、玲玲满意地端详着自己画的'《我家的一角》。这幅画明天就要参加评奖了。

做动作帮助理解“端详”(仔细地看、反复地看)。指导朗读。读出喜爱、激动、兴奋之情。

B、就在这时候,水彩笔叭的一下掉到了纸上,把画弄脏了,玲玲哇地哭了起来。

思考:不就是一幅画吗,弄脏了就弄脏了,有什么好哭的!什么原因让玲玲哭得这么伤心?

让学生自己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玲玲,时间不早了,快去睡吧!”爸爸又在催她了。

●“我的画脏了,另画一张也来不及了。”

小结:玲玲画这幅画用了好长时间,已经很晚了,很迟了,很不容易,她画得太认真了。

指导朗读。第一句话抓住“时间不早了”“又在催她了”读出时间长;第二句话抓住“来不及了”读出玲玲的着急和无奈。

C、玲玲想了想,拿起笔,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玲玲满意地笑了。

指导朗读。读出喜悦、满意之情。

说说你认为哪一幅更好?(最后一幅比第一幅更生动了!)

(在读中梳理玲玲的情感变化,板书:满意地端详——哇地哭了起来——满意地笑了。)

在“哭了”和“笑了”之间画上一个弯箭头(或虚线)。

(指着板书)同学们,从玲玲的“哭了”到“笑了”的故事中,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出示句子:“看到了吧,孩子。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板书:坏事好事)

如果要在这个箭头上写四个字,你会写哪四个字?(肯动脑筋)

玲玲刚才动了脑筋吗?从哪看出来的?(想了想)

除了玲玲动了脑筋,还有谁也动了脑筋?从哪看出来的?(爸爸,仔细地看了看,爸爸在看的过程中动了脑筋。)

指导读。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往往”两个字能去掉吗?(不是所有的坏事都能变成好事的,但是我们要尽可能地把坏事变成好事。)

二、拓展延伸

1、下面,老师要请同学们一起来动动脑筋,帮忙把坏事变成好事:

a、手里的笔筒掉在了地上被摔了一条缝。(用彩色卡纸折几朵漂亮的小花贴在有缝隙的地方)

b、漂亮的裙子被勾出了一个洞。(在破洞地方绣上一朵花或小动物)

2、出示“我要说”:

在今后,如果我遇到了这样的事情,我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25、玲玲的画

满意地端详——哇地哭了起来——满意地笑了

(肯动脑筋)

坏事—————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