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矛和盾的》教学反思

2025/11/21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矛和盾的》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矛和盾的》教学反思 篇1

这篇文章是一篇说明道理的小短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朋友的比赛中,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并发明了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让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是教学的重点,学生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为了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我让学生查词典,查到了矛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在长杆的一端安有青铜或铁制的枪头。盾是古代打仗用来遮挡对方刀、矛、箭的.防护武器。一个是进攻的兵器,锐利无比;一个是防护的武器,坚固无比。它们怎么会集合在一起?集合在一起会变成什么?我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认真读课文。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小组合作探究,终于弄明白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盾就是铁屋子(坦克的身子),矛就是炮。铁屋子用来防护,炮用来进攻,合二为一,威力无比。学生经过读书、探究重点迎刃而解。由此可见,学生认认真真的读书,认认真真的探究问题就会攻克重点。

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学生通过认真读文章,找到了说明的道理:“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含义深刻,对于三年级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是比较难的。为了让小学生好理解,我列举了生活中的一个小例子。我们天天使用的中性笔就是集圆珠笔与钢笔的优点发明的,发明者就是个胜利者。因此,我们如果从小善于发现,科学思考,博采众长,就会有发明创造,你也就是个胜利者。学生通过身边的例子明白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教学难点不攻自破,水到渠成。

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放手让学生多读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切忌滔滔不尽地去讲,你讲的天花乱坠,学生不一定听懂,只有让学生读书后感悟出来的东西才能记忆犹新。

《矛和盾的》教学反思 篇2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讲究课堂提问艺术。精心设计卓有成效的课堂提问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根本保证。目前我们的语文课堂,常常存在提问目的不明,提问逻辑不强,提问方法不当,提问时机不准,提问质量不高的问题。

“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当学生在学习课文中,似乎没有问题时,教师就要采用揭疑式提问,促进学生思考,有疑问才会探究,寻根究底,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如:教学《矛与盾的集合》一文时,可以提出:发明家怎样集合矛与盾的优点的?这种提问促使学生去思考,去发掘课文中较深的内容,同时,也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不要对那些看似明白的字、词、句一晃而过,而应该动脑去思考,这样才能找到问题的真正答案。

课时有尽而课堂无穷,提问有穷而思考无限。拓展提问是好的.课堂提问中必不可少的成分。它可以就教材的内容、主题、结构或写法进行拓展提问,也可以就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体会进行延伸提问,目的是达到拓展语文课堂的时空,并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矛和盾的》教学反思 篇3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矛和盾的》教学反思 篇4

今天,我执教了人教版第五册第二十五课《矛和盾的集合》。有收获,也有很多缺憾。

一、对教材的处理,从不合理中逐步走向合理

《矛和盾的集合》是人教版第五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一单元安排了几个有趣的故事,通过故事告诉学生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因此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能正确认读6个生字和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发明家是怎样把别人的长处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过程,其中,理解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通过教学重点的突破,让学生掌握思维的一般过程,学会善于观察,善于思考,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第一至第四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写发明家由比赛这一普通的事情想到矛和盾各自的优点与不足,由此发明坦克的过程。这是文本的主体,学生只有经过对文本的充分接触、感悟,才能明白文章解释的道理,才能延伸到生活,主动地去观察、去思考,学习如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对本文的教学设计,在上课之前,我准备在一课时内完成,既了解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又明白课文揭示的道理,并且通过拓展,说说生活中还有那些例子也是集合了各自的长处,发挥了新的作用。既做到读说结合,运用语言,更加深对结尾揭示的道理的理解体会。在经过认真研究教材,仔细思考教学过程后。考虑到课时容量太大,三年级学生概括的能力相对比较弱,还有课堂内随时有新的生成,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讲,要学会归纳文章内容,要从故事的讲述中了解发明家的思维过程,体会发明家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品质是有一定难度的。何况还要学生理解文本揭示的含义,在生活中的应用,难度则更大。全部放在一课时,只能是草草走过场。而现在这样的处理,我觉得更科学,即落实了教学的重点,又能真正解决教学的难点。语文是自我感悟的过程,但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讲,是需要我们的指点,需要扎扎实实地落实的。

这时这节课给我的第一个启示是提醒我,我们的教学应该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性,围着学生的发展服务。课堂的主人是学生,而不是看教师的表演的。

二、对方法的渗透,从无心到有意

学会归纳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虽然课程标准对三上年级还没有这样的要求,但我以为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是不能被课程标准所约束的,适当地拔高点要求还是很有必要的。所以,在教学中,我总是有意识地渗透一些高段的阅读知识和方法。在这堂课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归纳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这也是对故事内容的提炼。但毕竟是三年级的学生,不可能一步登天,因此,我设计了填空题,帮助学生如何找到思维的着眼点。只是,这个填空题设计的还不够精致,如果能用一定的句式套用,方法的体现就更为明显。

同时,在初读课文时,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在学习“为什么集合”时,让学生在小组的力量下自主在课文中批划,体会“像雨点般‘、“左抵右挡等词语的'意思,并通过小组间的比赛读,感悟发明家当时的心境;在学习结束,让同学们在小组内完成练习,互相评价,效果非常好。

三、对课堂的生成,从被动走向主动

从我对本班学生半个学期的接触来看,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比较弱,表现在作业本上是题目给了意思,在课文中找相应的词语,错误率却不低。所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怎样理解词语。我采用表演的形式在学生对“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等词语的理解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帮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词语,再一次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四、对板书的设计,从粗糙到精致

我从课件展示的两件古代兵器入手,引出“矛”和“盾”,因为这两个是生字,要会书写,所以在板书的时候,结合进行字音的教学和字形的指导。然后,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说一说它们的作用,并分别在“矛”和“盾”的下面板书“进攻”和“自卫”。在学习“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这一句时,引出并板书“合而为一”和“大显神威”。在理清坦克的发明过程后,认识坦克的各个部件,以及与矛和盾的优点,引出“枪炮口”和“铁屋子”(结合板书小结:盾能自卫,改变成铁房子,防卫的本领更大;矛能进攻,改成枪炮,攻击的能力更强;再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会动了,坦克的作战就更灵活了。坦克的发明就是把矛和盾的优点?——板书:集合。)这个板书很好地立清了文章的脉络,也体现了本文的主要内容。

当然,在这节课中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一、激励的语言太过贫乏单调

听名师上课,最大的感触是他们的评价语很丰富,很切合,无论是对学生来讲,还是对听课的老师来讲,都是很好的精神享受。而这恰恰是我所缺少的。想一想,也许是自己平常太吝啬,“书到用时方恨少”,于是,想表扬表扬,却囊中羞涩,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氛围。

二、教学语言琐碎啰嗦

因为很少有机会上公开课,平常上课的随意性比较大,所以,在缺乏监控的机制下,慢慢地养成了说话的随意性,很多时候,要么说话不够严谨,要么重复的语句很多。

三、朗读的训练不够扎实

朗读一直来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最常用最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半个学期的接触,我发现学生的朗读水平有待提高。学生在朗读课文时经常读错字,漏字,多字,还经常出现断字现象。读起课文来就像在唱歌。这都是对课文缺乏理解感悟,没有引起共鸣,不能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表现。所以,在上课时,我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但还是不够扎实,有些地方还是没有做到位。想让学生读好课文,读出感情来,这还是个长远而艰巨的任务啊!

本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充分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把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我想学,我会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探索,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矛和盾的》教学反思 篇5

这节课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矛和盾是怎样集合起来发明坦克的。难点是通过学习,引导学生理解、体会由坦克发明的小故事引发的道理。围绕教学重难点,我是这样设计的:通过谈话导入,让学生说说他们生活中对矛和盾的认识,然后找学生到黑板上画一画矛和盾,深化对矛、盾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检测字词预习环节过程中,通过小老师领读、抢读生字,激发学生学习字词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在讲读课文的环节中,通过质疑,引导学生思考解疑,抓住关键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采用课堂表演的形式,引导学生理解“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等关键词语,从而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课堂上有读书声、掌声、笑声,在轻松地学习氛围中学习,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作用,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感知坦克发明的过程,进而理解最后一句话“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

设计了拓展环节,给学生拓展了几道生活中常见的趣味数学题,告诉孩子生活中其实还有很多类似的这种例子,把两种事物的优点合二为一,发挥更大的价值。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创新思维。

最后给学生补充了一个跟本文相关的材料,即毕昇活字印刷术的小故事,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感悟在生活中应处处留心,细心观察,取长补短的道理。

总的来说,这节课的课堂气氛还不错,学生也能通过朗读感悟故事中的道理。但课堂上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反思如下:

1.导入时,让学生上黑板画一画矛和盾,虽然想法很好,但目的不明确,并且浪费了时间,不如让学生说一说矛和盾的作用,是一个无效的环节。

2.让学生通过自由读课文,用一句话来简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有些难度。2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把这个故事复述了一遍,概括不出来。对于三年级的孩子,应该在这个问题上给予引导,出示一些提示性的词语,比如:(谁)结合了(什么)和(什么)发明了(什么)。

3.表演环节活跃了课堂气氛,但在表演之前,由于学生读得不充分,上台表演的'同学没有抓住几个关键词来做动作,没有达到这个环节语气的效果。

4.忽视了课文中一些有特点的词语,没有抓住词语引导学生理解。应该把这几个词语提出来,知道学生理解意思,并且加以运用。

5.对教材不够熟悉,备课没有完全做到备学生,没有预设到每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课堂上有学生提到“履带”,没有给学生讲清楚,容易被学生带跑。

6.课堂上学生读得不充分。

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更加用心地上好每天的家常课。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熟悉教材,查找相关资料,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对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回答到的问题答案、对课文的疑问都会提前做好预设。在教学环节设计上,我会参考教学用书,以有目的有效为前提设计各个环节,力求每个环节都能够有效地进行,减少拖沓、无效的环节。在课堂上重视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多给学生读书的时间,让学生能够在充分朗读中有所悟有所得。

另外,作为年轻教师,如果沉浸在自满自足,自我感觉良好的状态下,只会停滞不前。多听有经验老教师的课、多看相关的教学书籍是捷径,取长补短,才能在教学上不断进步。我相信,用心一定能够有所收获。

《矛和盾的》教学反思 篇6

为了让学生理顺文章的顺序,我反复地研读了课题——《矛和盾的集合》。矛和盾的集合就是集合了矛和盾的优点,它们的优点是什么?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这个想法怎样产生的呢?因此,我就让学生在同伴中互相说一说。这样学生就明白了发明家在比赛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认真思考,发现了各自的优点,然后再不断思考,想到了发明一种新的东西,使它集合两者的优点,发挥更大的作用,于是发明了坦克。

当我再读文本时,发现文本的.第五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是: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这句话其实就是对课题的很好的诠释,也蕴含了文本要揭示的道理。于是想到从这句话入手。那么,如何引入这句话呢?这时就想到了“进攻、自卫、合二为一、大显神威”这四个词语。在词语教学中引出这四个词,“同学们,文中有一个句子,把这四个好词语都用上了,请大家找一找,认真地读一读”。这样的衔接自然贴切。学生也很快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