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运用六》教学设计
爱习作提供的《积累·运用六》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积累·运用六》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1.读背古诗词,体会诗人背景离乡的离愁。
2.阅读短文,认识科学家巴甫洛夫为科学奉献,直至生命最后一息的动人故事,学习他的高尚品质。
3.引导学生模拟当小记者,懂得有关小记者的知识,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4.会写记事文章,并从中有所领悟。
二、教学重点
1.阅读短文,学习科学家巴甫洛夫为科学默默奉献一生的高尚品质。
2.通过模拟当小记者,训练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三、教学方法:
讨论法,练习法、
四、教学手段:
用"小黑板"辅助教学、
五、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61)
一、教学内容
1、读背古诗词,体会词人背景离乡的离愁。
2、阅读短文,认识科学家巴甫洛夫为科学奉献,直至生命
最后一息的动人故事,学习他的高尚品质。
二、教具准备
1、抄有古诗词的小黑板。
2.抄有P98第l题答案(即短文第4节部分内容)的小黑板。
三、教学过程
复习古诗.
谁记得我们学过的关于思念家乡的诗?自由起立背一、二句或整首。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写的思念家乡的古词。(出示小黑板。,)
学习古诗词、
1.生自由练读后,鼓励大胆的孩子起立试读。
2.正音。
菩(pú)萨(shà)蛮(mán):词牌名。
鹏鸽(zhègū):鸟,像鸡,比鸡小,羽毛照白相杂,善走,不能久飞,吃植物的种子和昆虫等。肉味鲜美。
3.指导正确朗读古词。
4.讲解有关知识。(可由师生共同来讲、)
(1)生简介辛弃疾。
(2)本词共两阙,中间用空格来表示。
(3)江西造口壁:地名。
(4)书:写
5、讲解诗意。
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水,
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
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
可惜只见到无数的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
浩浩江水终于向东流去,
江边日晚我正满怀愁绪,
听到深山传来声声鹧鸪。
6.弄清作者当时的心情。
词中的“可怜“愁余”二词体现了诗人的忧愁。
7.指导感情朗读与背诵。
四、完成短文阅读。
1.谈话:你听过别人说他很忙吗?他一般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
2.揭题,板题 巴甫洛夫很忙。(简介巴甫洛夫)
3.齐读1—3节,了解说这话的人物、时间及省略号的有关推测。
4.自由渎文,完成课后思考题一。(用文中的语言来回答。)
出示第4节部分内容,回答巴甫洛夫“忙”的内容,体会这位伟大的科学献身科学的高尚品质。
a.挚爱:深深地爱着。
b.“感性材料”指上文的在生命最后一刻,巴甫洛夫向助手口授的关于自己生命衰变的感觉。
c.不近人情:文中指巴甫洛夫为了不影响自己最后的工作,拒绝了亲人朋友的.关心、探望。引导学生体会他对人情的冷漠与对科学的热爱。
5、组织学生围绕这一壮举展开讨论,进一步明确人物品质和文章中心。
(1)用一句话来赞美巴甫洛夫。(围绕第5节的点明中心的词)
(2)联系自己的见闻,说说是不是还有其他科学家也像本文主人公这样为科学献身;
(3)从反面例子谈谈那些浪费时光,只为自己享受的人的品质及你对他们的看法,理解“视庸俗为潮流,视利己为高尚。”
6.齐读短文,在读中得到感情的升华、
五作业设计
完成短文后面的二个问答题。
《积累·运用六》教学设计 篇2
课时备课
1.积累背诵描写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的16个成语故事或成语,感受人间爱的情感。
2.用较快的速度阅读短文,理解成语故事,受到启发。
教师准备
写有“读读背背”中16个词语的黑板、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完成“读读背背”。
1.讲授故事,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现在讲一个三国故事。(教师简要的讲述关羽、张飞、刘备桃园三结义的故事),然后启发学生从这个故事中你想到了什么?用哪个成语来形容他们的情谊?学生自由发言……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些关于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处的'词语。
2.出示词语,学生朗读。
(1)出示小黑板。
情同手足
一见如故
部分彼此
推心置腹
忘年之教
惜老怜贫
不期而然
心心相应
无微不至
问寒问暖
心地善良
亲密无间
人同此心
心同此理
友好相处
天涯比邻
(2)自由朗读一遍。
(3)教师指名读一读。
(4)学生齐读。
(5)教师打乱词语顺序,指名读。
(6)学生开火车读。
(7)学生再自由读。
3.开展竞赛,看谁背得快。
二、完成阅读。
1.谈话导入。
刚才我们大家背诵了一些成语,以前我们也学过成语故事,谁能给大家讲一个成语故事?学生自愿讲说故事。讲完后,师生可以给予评议。
2.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成语故事——《此地无银三百两》。看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自读文章,思考短文后1题为什么说张三和王二自作聪明?
(1)默读文章,思考短文后1题,用画出答案。
(2)教师组织学生订正答案。
4.浏览故事,找出与题目对应的短语。
5.再读短文,小组合作,交流体会。
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谈受到的启发。先小组内互相交流,再全班交流,教师点播。
6.拓展练习。
班内交流你知道的成语故事,讲给大家听。
《积累·运用六》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的
1、读背积累。
2、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3、介绍少儿节目。
4、写写自己的小发明。
课时安排
4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读读背背。
2、独立阅读。
教学步骤
一、学习读读背背部分
1、简介作者,纳兰性德是清朝著名的词人,他的小令尤佳,格调韵远。
2、自由读,把这首词读熟。
3、理解词意。
榆关:山海关。
那畔:那边,指山海关外。
4、再读,想象词描绘的画面。
5、学习欣赏这首词。
(1)介绍:康熙二十一年,纳兰性德随康熙皇帝到关外,这首词可能是此行途中所作。
(2)找找哪些地方分别写所经,所见,所闻,所想?
(3)作者挥毫写词的时候,在千帐灯火,风雪交加的深夜。所以起笔先写白天登山涉水,夜来设帐宿营的行踪,后写风雪聒耳,欲梦不成、思乡情切的心理活动、写景抒情巧妙融为一体,表达了思乡之情。
(4)词的大概内容
山路一程,水路一程,跋山涉水,一路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深人静时唯见千百帐蓬点点灯火。
风雪交加,长夜难熬,风雪之中不时传来更鼓声。这风声、更鼓声打破思乡之梦聒得人难以成眠。故乡那宁静的夜晚是听不到这种声音的啊!
6、指导朗读,背诵。
二、阅读短文
1、自由读短文,不懂的.词句划上记号,想想读懂了些什么?
2、检查自学
(1)读懂了内容
(2)弄不懂的词句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相机弄懂文中的词句。鼓励学生、辞典。
3、引导学生弄懂短文第2题
(1)自由读并思考
(2)讨论交流
作者由贝壳感悟到人生的意义:生命是短暂而渺小的,但人生应该更加一丝不苟地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为他人留下些令人珍惜值得玩味的有价值的东西。
(3)引导理解: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
这句话中,固执是说当一个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时,他肯定是经过了一番不懈的努力。自强不息,矢志不渝,这是固执的含义。简单是说真正的人生其实都是对社会有贡献的人生。
4、指导感情朗读课文。
5、小结:人生应该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应该给他人一些值得珍惜的东西,这是作者在观察一枚贝壳时所感悟的。我们应当从中受到启发。
《积累·运用六》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次“积累与运用”安排的7个训练,复习巩固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并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运用。
2、通过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参与竞赛等让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学生积累、运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复习巩固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并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运用。
教学难点
复习巩固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并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运用。
教学方法
谈话法、引导法、启发式教学法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课件、词语卡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比一比,谁的普通话说得好
⒈将全班学生分成两组,分别出示两道朗读题,每个组读一题。要求:人人参与,读准字音,读得流利。
⒉检查分组学习情况。重点检查翘音zh、ch、sh,后鼻音ang、eng和复韵母ei、ui的读音;注意指导学生区分f-h和鼻音n-l。
⒊两大组交换学习内容,比一比哪个组学得快,音读得准,普通话流利。
教学这两道题时,也可以根据班上学生学习拼音的情况,先对重点的拼音进行复习,然后再提出要求分组朗读。
二、播放录音,做拍手游戏
⒈播放课前制作的《拍手歌》,教师边读边拍手,激发学生参与的愿望。
⒉告诉学生想做这个游戏,得先熟读儿歌,借此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熟读儿歌。
⒊学生走下座位找自己喜欢的伙伴协作,边拍手边诵读儿歌。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既要指导,更要参与,要注意建立课堂教学中师生平等、民主、参与的良好氛围(也可借此题的学习组织学生课间休息,活跃课堂气氛,消除疲劳)。
三、比一比,谁认的字多
⒈分别出示“你还认识我吗”和“自主识字园地”的内容,告诉学生比赛内容。
⒉找自己的好伙伴,将这两题分别读给他听,并请他给你评一评,你认识多少字、多少个词。在不认识的'字、词下面作上符号,请你的伙伴教教你。
⒊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待学生学习结束后,分别抽好、中、差三个学生读一读,激励优秀的争取更优秀,后进赶先进。
四、写一写你想写的词语
教师不要作过多要求和限制,让学生选择自已想写的词语写一写、读一读即可。
学生写的时候,教师要重点关注一两个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在课内解决困难,激励他们树立学习信心。
五、 同桌互读《问答歌》
教学后记
《积累·运用六》教学设计 篇5
学习目标:
1、读读背背,积累人际交往中常用的词语。
2、阅读短文,理解内容,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3、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口语交际。
4、写作,唤起学生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学习重点:
阅读,理解文章内容。
学习难点:
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课时安排:5课时
课前准备:实践活动,购物讲价。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一读、背一背16个词语。
二、朗读《此地无银三百两》,理解内容。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自学:
个人读、双人读、小组读、互相讨论等学习方式;教师巡视课堂,或询问、或指导、或鼓励。
1、学生围绕问题自学短文,试着解决问题。
2、讨论交流:
(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张三和王二自作聪明?
(2)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三、结合自己生活的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二课时
一、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
二、要求:
1、注意礼貌用语;年龄特点。
2、语言简单、明白、生动。
三、学生自由结合,扮演顾客和售货员,练习购物讲价。
四、小组汇报
说:每组向全班汇报。
说说你在购物时的好的经验及上当受骗的例子。
听:同学们认真听,不清楚的地方可以提问。
五、总结:
表扬积极参与和有创见的同学,有机会进行一次实践活动。
第三、四课时
通过想象,以《未来的——》为题,写一篇习作。
一、指名读题目要求,使学生初步了解作文内容。
二、读题目要求,思考本次作文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1、充分发挥想象力。
2、内容富有创造性,新奇而有趣。
3、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不写错别字。
4、自由交流,说说自己准备写什么,怎样写。
三、学生作文,教师巡视
四、个别面批,指导差生
五、学生交流作文,修改作文
学生交流作文,互相学习、批改。
第五课时
作文讲评
《积累·运用六》教学设计 篇6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背格言,了解格言意思,从中受到勤奋好学的教育。
2、阅读短文,了解短文内容,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1、读背格言,了解格言意思,从中受到勤奋好学的教育。
2、体会短文中的语言文字的美,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3、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教学任务。
完成“读读背背”和“阅读”部分内容。
二、学习“读读背背”中的格言。
1、谈话,复习引入。
(1)同学们还记得这学期以来我们所积累的关于讲学习的格言或成语吗?背一背。
(2)这些格言告诉我们什么?
2、揭示本课学习的格言,出示小黑板。
(1)指名读、正音。
(2)齐读格言。
3、自学格言,了解格言所包含的意义和道理。
(1)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格言展开讨论,弄清意思和包含的道理。
(2)汇报交流评点。
4、联系实际,说说这几条中你做到了哪几条?哪些地方做得不足?学了这篇课文之后,你打算怎么做?
5、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做学问的格言,背出来大家听听。
6、指导读、背文中格言。
三、完成“阅读”部分内容。
1、谈话: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游玩,请大家仔细看图,准备用一、二句话来说说你所看到的美丽景色。(板书:梅雨潭)
2、出示图,指导看图,初步感受梅雨潭的美。
3、汇报观看所得。
用自己的语言说说瀑布和潭的美。(注意有一定顺序)
4、图文对照,体会课文语言文字的美。
(1)指名逐段读文,正音。
(2)全班齐读,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读后联系学过的方法理解词义。
(3)自由读文,思考下列问题。
A、课文介绍了哪两处景物?重点介绍哪一处?
B、画出你认为写得美丽语句读一读,准备感情朗读给大家听。
(4)汇报自学情况。
(5)指导感情读句,读文。
(6)选择喜爱的语句起立读。
四、小结
体会景美及祖国山河的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五、作业
1、摘抄短文中的优美词、句。
2、背格言。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背格言,了解格言意思,从中受到勤奋好学的教育。
2、阅读短文,了解短文内容,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3、举办一次画展,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学会评画。
4、引导学生仿写写景作文,用自己的笔讴歌祖国山河的秀丽壮美。
教学重点、难点
1、读背格言,了解格言意思,从中受到勤奋好学的教育。
2、体会短文中的语言文字的美,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3、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教学内容
完成“口语交际”部分内容。
二、板题:评画
三、读题第二段,明确评画的依据
可以从以下评:
1、谁画得好,内容新,题目取得好。(可三者兼而有之,也可只有一项长处)
2、让画得好的同学介绍自己画画的经验。
四、根据要求展开评比
1、十人为一小组,先由每个成员介绍自己的画的取材、画的经过。
2、从每一小组中选出3~5幅较好的参加全班评比。
3、全班评比,从刚才的评比的画中评出10~15幅较好的画。要说出评选的依据。
五、请画得好的同学上前介绍自己画画的经验
六、小结
从这节课中你得到哪些收获。
七、作业
依据别人画画的经验画出更好的画。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读背格言,了解格言意思,从中受到勤奋好学的教育。
2、阅读短文,了解短文内容,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3、举办一次画展,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学会评画。
4、引导学生仿写写景作文,用自己的笔讴歌祖国山河的秀丽壮美。
教学重点、难点
1、读背格言,了解格言意思,从中受到勤奋好学的教育。
2、体会短文中的语言文字的美,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3、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
一、示教学内容
完成“习作”部分内容。
二、读题、审题,明确习作要求
1、本次作文是写景作文。
2、要求写你喜欢的景物。
3、仔细观察。
4、模仿《富饶的西沙群岛》的写作方法。
三、练习《富饶的西沙群岛》的写作方法。
1、总写景物特点。
2、按地点变化来写景物各部分特点。
3、总结:人们将把西沙群岛建设得更美。
四、出示看图,引导看图,确定写作对象。
1、出示课前准备的图片,指导按一定顺序看图。
2、从这几幅图中或你喜爱的其他景点中选一处来展开描写。
五、指导写作
1、列出小提纲(师指导):
(1)总写你最喜欢的景物是哪儿?你为什么喜欢它,它有什么特点。
(2)按地点变化抓住其中二~三处展开写,要将景物的颜色、形状等特点写出来。并做到语句通顺、优美。
(3)结尾歌颂景物的美丽,或写出看了景物后的感受。
2、生写作,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
继续习作。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读背格言,了解格言意思,从中受到勤奋好学的教育。
2、阅读短文,了解短文内容,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3、举办一次画展,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学会评画。
4、引导学生仿写写景作文,用自己的笔讴歌祖国山河的秀丽壮美。
教学重点、难点
1、读背格言,了解格言意思,从中受到勤奋好学的教育。
2、体会短文中的语言文字的美,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3、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
一、师简介本单元学生作文完成情况
1、评好的地方。如
(1)文章结构如何。
(2)地点变换顺序的过渡自然吗?
(3)有没有较优美的语言词汇。
2、评不足之处。如:
(1)结构有欠缺:头尾部分和中间的地点变化不连贯。
(2)语句不够优美,有病句、错别字。
二、欣赏好的习作
1、投影好习作,读后评评作品好在哪。
2、从自己的习作中,找出闪光点,哪怕一个词,一个语句。读出来供大家欣赏。
三、指导修改习作
1、投影中、差习作,自由读。
2、找出文中不足之处和有毛病之处,并谈谈怎么修改。
3、再读读改好的习作。
4、模仿刚才的修改办法批改同桌习作,训练学生互批能力。
5、能在同桌的意见中修改自己的习作,学会修改习作。
四、作业
继续修改并抄正习作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