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2025/09/08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背景】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只栽一端、两端都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

【教学内容】

数学广角(一):两端都栽、只栽一端、两端都不栽的植树问题,教材第117至119页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及交流活动,探索并认识不封闭线路上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并能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之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探索新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及概括能力,从而初步认识植树问题,会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几幅有关北方沙尘暴的图片,引出植树的话题。

学生看完视频和照片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治理沙尘暴最有效的办法是植树造林。你们看,我们学校的学生家长和老师,都积极投身到植树造林的活动中。看到这一排排整齐的小树,如果我们从数学的角度来分析,这里面还有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植树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植树中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沙尘暴视频及照片,让学生深刻体验到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渗透环保教育】

二、引导探究,发现规律。

(出示情境)为了绿化校园,学校要在一条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种树。每隔5米植一棵。想一想,要植多少棵树?(学生自由读题)

(1)理解什么是每隔5米植一棵?下一棵怎么栽?

(2)介绍什么是一个间隔?学生指一指每一个间隔。

(3)教师出示学具分析题,学生可以借助学具摆一摆再列算式算一算。(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设计意图:把课本中的例1在100米长的路上种树,改为在20米长的路上种树。这样降低了探究的难度,便于学生观察、思考。同时通过情境图和开放性的提问,为下一环节的探究作好准备。】

①组织反馈交流

师:你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是怎么想的?(学生可能只出现只植两端)教师及时引导在我们实际植树活动中会遇到什么情况?

可能会遇到建筑物,遇到建筑物怎么了?植不了树了,可能会在哪些地方遇到建筑物?看来不仅有这一种植法,还有其他可能,请同学们再动手摆一摆算一算。(学生继续操作)

②学生汇报其他两种植法。

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方法,在哪里遇到建筑物,植了几棵树?

③比较三种植法有什么不同?(强调在20米的小路一边间隔是5米植树只有这三种情况)并板书:两端都植、只植一段、两端都不植。

【设计意图:本环节先通过想象提问,为学生如何去探究起到提示作用。接着采取较开放的形式,自主确定每棵之间长度,通过对每一种方案动手摆一摆,列式计算,初步感知每种方案的计算方法。再接着让学生观察每一种方案,使学生从中得出,虽然确定的每棵之间长度不同,而计算方法是相同的。最后教师又让学生想象、观察,针对实际背景的不同,应选择相应的种树方案。整个环节在教师的积极引领下,充分突出了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学生经历了在操作中思考,在观察中比较,在交流中评价概括。】

(4)理解三种不同的植法中为什么都有20÷5=4这个算式?(学生说一说并上来指一指4在哪里?)

20÷5=4原来都是在算有几个间隔数。强调虽然植法不同但他们的间隔数却都相等,都有这样的4个间隔。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数形结合理解在植树问题中,求出间隔数非常关键。】

(5)理解4个间隔加1为什么等于5棵树?介绍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学生先想一想,再一起来看一看。

重点强调:1棵树对于1个间隔,1棵树对于1个间隔,4棵树就对应了4个间隔,最后1棵树没有对应的间隔就多了1棵树,所以是4棵树加1棵树等于5棵树。

找一学生再来说一说,同桌两人说一说。

(6)学生独立尝试借助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解决另外两种植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一一对应的思想,并深入去理解其他两种植法中也蕴含的一一对应思想,把一一对应的思想与植树规律结合在一起,得出的规律就有水到渠成的效果很好地突破难点。】

小结:刚才我们在理解这几个算式时用到了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叫做一一对应,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可以使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非常简单。

(7)寻找三种不同的植法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观察这三种不同的植法,植的棵树和间隔数之间有这样的关系?你可以看图来想一想也可以借助算式来思考。同桌两人商量商量。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有这三种不同的植法,但他们的间隔数都相等,看来在植树问题中求出间隔数非常重要,我们还知道了他们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分别是两端都植是棵树等于间隔数加1,只植一端是棵树等于间隔数,两端都不植是棵树等于间隔数减1。你们学会了吗?老师来考考你。

【设计意图:新知结束后带着学生一起回顾所学的知识,如此设计是基于学生的思维状态,让学生对当堂课的知识和收获做一个回顾,就是学生整理知识思路、内化知识的过程,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更能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精讲精练: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要栽)。一共要栽多少棵?学生独立完成。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篇2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篇3

知识目标:

理解并掌握连乘、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能力目标:

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连乘、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具准备:

小黑板、幻灯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学校图书室新进200本书,需要摆放到2个书架上,每个书架有4层,大家帮帮忙好吗?

二、探索新知:

1、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学生独立解决“平均每层放了多少本”这个问题。

3、试着列式解决。

4、估计商是多少。

5、在小组中说说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

6、全班交流,注意展示学生的不同方法。

三、拓展应用:

1、756 ÷ 7 ÷ 6 624 ÷ 6 × 5

801 ÷(3 × 3) 960 ÷ 6 × 4

2、按要求连一连。

48 × 2 32 × 5 前一题的`得数是后一题

160 ÷ 2 240 ÷ 5 的第一个数!

96 ÷ 3 80 × 3

3、小军去游泳池游泳,他再泳道内游了2个来回,共游了100米,这个游泳池的泳道有多长?

四、小结:你学会了什么?

作业:

直接写得数

1. 40÷2=650÷3=980÷4=680÷4=

2. 720÷4=800÷6=720÷4=230÷6=

3. 600÷3=160÷40=23×30=50×12=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2、使学生在探索、认识24时计时法的过程中,体会24时计时法在生活里的应用,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

3、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意识,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认识、理解24时计时法,会正确运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明确两种计时法的异同。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实物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 课前谈话:

同学们喜欢看电视吗?都喜欢看哪些节目呢?

2、有没有看过春节联欢晚会啊?什么时候有?对,在每年的大年夜,和爸爸妈妈围坐在电视机前,一边收看春节联欢晚会,一边等待新年的到来,那是多么令人激动的时刻啊!想不想再回顾一下那时的情景?

①多媒体播放新年即将来临,全场倒计时的场面。

②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0点钟声敲响,猴年第一天开始了!)

③也就是说一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板书:半夜12时 0时

3、新年的第一天,你做了什么事情觉得很有意义,到现在还记得的?跟大家讲讲,好吗?

4、过渡:可能有些同学那天过得不是特别有意义,或者已经忘记了,想在明年春节的时候给自己计划一下吗?你可以把最想干的两三件事情写下来。

二、自主探究

(一)教学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

1、学生填写时间安排表。

2、全班交流:

(1)哪位同学想来介绍?

①一生在实物投影上边讲边拨钟,师口述:从0时起一天开始了。

②师:一整天结束了吗?(把时针拨到0时)旧的一天结束的同时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③从这位同学拨钟的过程中,你发现时针在钟面上走了几圈?一共有几小时?(板书:两圈 24个小时)

(2)谁也想来介绍一下?

请学生把安排表放到实物投影上说一说。

3、两位同学写的时间怎么不一样呢?

随机揭题:其实,它们是两种不同的.计时方法,像上午7时,下午3时(板书)等这种计时法叫做普通计时法,(板贴:普通计时法),另外一种叫24时计时法(板贴:24时计时法),它们都是记录一整天中某个时刻的方法。

4、改写:

这是普通计时法,你能用24时计时法把它改写一下吗?

这24时计时法,谁会改写成普通计时法?

5、让我们从屏幕上再来看看它们是怎样计时的?

多媒体演示,师讲述:

半夜12时 中午12时 半夜12时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6、比较两种计时法的异同。

现在你能从图上发现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联系和区别了吗?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一下。

生交流师板书:

①普通计时法有时间词,24时计时法没有时间词;

②从普通计时法换到24时计时法,第一圈,时针指几就是几时,第二圈,时针所指的时刻还要分别加上12小时;从24时计时法换到普通计时法,第二圈时时针所指时刻减去12小时。

板书成: 第二圈

+12

普通计时法 24时计时法

有时间词 -12 没有时间词

半夜12时 0时(24时)

(二)师生对口令

过渡:下面我们来个对口令,我说一个时刻,你能判断它用的是哪种计时法并把它转化成另一种计时法吗?

题目:上午9时 凌晨3时 晚上9时 14时 7时 半夜12时 下午5时 22时

三、运用拓展

1、我们的手表上都有时针和分针,可是这些钟面上却少了时针,你能根据下面这些时刻给钟面画上时针吗?

7:00 下午1:00 21:00 24:00

2、 在我们生活中,你在哪里见到过24时计时法?

师:对,24时计时法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你瞧——多媒体随机出示

A、电子表

B、图书馆借书时间表、肯德基营业时间、节目预告

3、看来,生活中我们离不开24时计时法,你能根据图中的情境说说钟面上的时间吗?(可以用24时计时法,也可以用普通计时法。)

4、现在的人们离不开钟表,可是很早以前并没有钟表,那时的人们又是怎样计时的呢?让我们跟随电脑博士回到古代去看一看吧!(多媒体出示)

师介绍:在古代,原始人只知道用日和夜来表示时间;后来,人们利用测太阳影子的方法来确定时间,这是日晷,由 “晷针”和“晷盘”组成,晷盘上刻有24个等分的刻度,晷针垂直在晷盘中央。当太阳照着晷针,针影随太阳的运转而移动,刻度盘上指示出刻度来,便知道了时间,但它只能在晴朗的白天应用,阴雨天和夜间就不行了。因此,人们又发明了用滴水或漏沙的方法来计算时间,这就是铜壶滴漏,我国发明的铜壶滴漏比外国制作的滴水计时器要早的多,而且应用也很普遍。再后来,人们发明了钟表,计时就越来越准确了,也就有了我们今天学习的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想知道其它计时器的使用方法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到网上或书上去查一查。

四、总结反思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还有问题吗?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新词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一、二节的内容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一、二节的内容

教学用具:挂图

教学设计:

一、节日导入

1、同学们,我们刚从快乐的春节走来,又应来了另一个热闹的节日-----元宵节,谁能告诉我元宵节在什么时候吗?有什么习俗呢?

(正月十五,观灯、吃元宵)

2、你们还了解哪些节日呢?(复习传统节日和习俗)

3、谁知道每年的3月12日是什么节日呢?

请学生介绍植树节的知识,老师补充。

4、走,让我们迎着和煦的春风,一起去植树!

二、新授

1、质疑课题

(1)、课题中的“我们”指的是谁呢?

(少先队员)

(2)、通过这个课题,你能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2、自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1)、读准生字词

(2)、小组交流课文中不理解的生字词语

(3)、标出课文段落

3、全班交流(这个环节尽量由学生组织完成,老师只作为一个引导、解惑者)

(1)、全班交流小组仍不能解决的生字新词(尽量由学生解答)

(2)、请学生说一说如何记住生字新词的(复习学习生字的方法)

4、全班齐读课文

5、少先队员们去植树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心情愉快的;和煦、轻快、欢声笑语)

6、出示课文挂图(春光明媚,三个少先队员带着工具去植树)

请学生说一说挂图的内容,抓住少先队员的愉快心情(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看图说话能力)

7、少先队员们在哪儿植树呢?

齐读第二节

这一小节中有一个省略号,谁能说一说省略号在这里的作用呢?

谁来补充一下省略号的内容?

8、理解“伴随金色童年的是一棵棵青翠的小树”这句话的意思

(少先队员是祖国的未来,他们今天像载下的小树,在阳光雨露下,健康、蓬勃地成长,将来就是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

9、指导朗读第一、二小节

采取小组赛读、男女生读、指名读等多种朗读方式进行朗读训练

10、指导写字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亲身感受1克的实际重量,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克的质量观念。

2。知道克与千克的关系,知道称比较轻的物品时要用克作单位。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教师导入:我们知道生活中有的物体很重,有的物体很轻。我们称比较重的物体时用千克作单位,那么称比较轻的物体时,又要用什么作单位呢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单位——克。(板书课题:克的认识)

提问:关于克,你已了解些什么 你想进一步知道些什么

二,实践新知

认识克

活动一:初步了解克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带来的各种食品,在包装袋上面看一看,找一找,你看到那些与克有关的信息 (学生观察并汇报)

小结:从这些包装袋上看出,克可以用字母"g"表示(板书:克g)。这些包装袋上都标有具体的克数。等等。

活动二:感知1克有多重

掂一掂:一枚2分一硬币大约重1克。用手掂一掂2分硬币,感受1克的重量。

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大约有1克重。(学生举例)

小结:通过用手掂一掂2分硬币,我们感觉1克的重量是比较轻的

提问: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东西大约重1克

认识天平

(出示一枚回形针)

提问:这一枚回形针的重量是不是1克重,你有什么办法知道 (掂一掂,称一称)

追问:你觉得用什么样的秤来称比较合适 为什么 (学生议论)

(出示天平)

介绍:天平是一种教精密的秤,我们常用天平来称比较轻的物体。正确使用天平称物品重量的`方法是:

第一步,把要称的物品放在天平右边的托盘里。教师在左边的托盘里放10克黄豆,先让学生猜猜这些黄豆重多少克

第二步,把砝码放在天平右边的托盘里。教师在托盘上先放不到10g的砝码,再放10g砝码。

第三步,当托盘里的物品和砝码同样重时,天平的指针正好停在刻度的中央,这是砝码的重量就是物品的重量。

提问:这些黄豆重多少克

(出示砝码)

提问:用天平称物品时需要用砝码。看看这些砝码各重多少克呢

学生分组用天平称一枚回形针,一枚2分硬币,一根羽毛,一根塑料直尺以及自己带来的小物品。

讨论:通过天平称这几样东西,你有什么发现

(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一根羽毛比1克轻,一把塑料直尺比1克重。)

3,感受几克的质量

谈话:(抓前面称过的10克黄豆)同学们猜一猜10克重的黄豆有多少粒呢 想不想自己称出10克重的黄豆

(学生分组活动)

(1)用天平称出10克重的黄豆,数一数大约有多少粒,再把10克重的黄豆放在手里掂一掂。

(2)用天平称出一块糖有多少克

(3)用台秤称出一个苹果,一只哈密瓜各重多少克

讨论:通过称这几样东西,你发现了什么

得出10克重的黄豆有几十粒,一块糖约重10克,一个苹果约重150克,一个哈密瓜约重20xx克,这些都说明1克的质量很轻。

体会克与千克的关系

(1) 分别手拿1千克重的物品和1克重的硬币掂一掂,感觉有什么不同

(2)说说:称物品的重量时,什么时候用克作单位 什么时候用千克作单位

(3)猜一猜1千克等于多少克呢

(4)验证:先推算"一袋盐重500克,2袋盐重多少克",后把这两袋盐放在台秤上称一称,看看是几千克,从而得出结论:1千克等于1000克。

(板书:1千克=1000)

小结:通过验证,我们知道了1千克等于1000克,平时在称较轻的物品时就用克作单位,而称较重的物品时就用千克作单位。

三,巩固拓展

1,"想想做做"第一题。

(1)让学生观察图,说出图中的物品各有多重。

(2)观察自己带来的各种食品包装袋,说说他们各重多少克

2,"想想做做"第二题。

用手掂一掂一根牛皮筋,一包手帕纸,卷笔刀削出的一片铅笔木屑比1克重还是轻。

3,"想想做做"第3题。(填在课本上)

4,"想想做做"第4题。

(1)观察图,说说这两幅图的意思。

(2)怎样看出杯子里的水重多少克

(3)先估计自己带的杯子能装多少克水,再用天平照样子称一称。

5,填空:(补充练习)

(1)一枚2分硬币重1克,5枚2分硬币重( )克。

(2)一袋洗衣粉重500克,2袋洗衣粉重( )克,是( )千克。

四,总结延伸

总结: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1克和1千克有什么关系 什么时候用克作单位 什么时候用千克作单位

延伸:课后请大家称一些常用的物品,例如文具盒,数学书等,看看它们大约各重多少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