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反比例》教学设计

2025/09/16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反比例》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反比例》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

反比例。(教材第47页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的量。

2.让学生经历反比例意义的探究过程,体验观察比较、推理、归纳的学习方法。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总结出成反比例的量的特点,进而抽象概括出反比例的关系式。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准备】

投影仪。

【复习导入】

1.让学生说说什么是正比例,然后用投影出示下面的题。

下面各题中哪两种量成正比例?为什么?

(1)每公顷产量一定,总产量和公顷数。

(2)一袋大米的重量一定,吃了的和剩下的。

(3)修房屋时,粉刷的面积和所需涂料的数量。

2.说出每小时加工零件数、加工零件总数和加工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什么条件下,其中两种量成正比例?

教师:如果加工零件总数一定,每小时加工数和加工时间会成什么变化?关系怎样?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新课讲授】

1.教学例2。

创设情境。

教师:把相同体积的水倒入底面积不同的杯子,高度会怎样变化?

出示教材第47页例2的情境图和表格。

请学生认真观察表中数据的变化情况,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

(1)水的高度和底面积变化有关系吗?

(2)水的高度是怎样随着底面积变化的?

(3)水的高度和底面积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学生不难发现:底面积越大,水的高度越低;底面积越小,水的高度越高,而且高度和底面积的乘积(水的体积)一定。

教师板书配合说明这一规律:

30×10=20×15=15×20=……=300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说明:高度和底面积有这样的变化关系,我们就说高度和底面积成反比例的关系,高度和底面积叫做成反比例的量。

2.归纳反比例的意义。

组织学生小组内讨论:反比例的.意义是什么?

学生小组内交流,指名汇报。

教师总结: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3.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一定),反比例关系的式子怎么表示?

学生探讨后得出结果。

x×y=k(一定)

4.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成反比例的量?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举例说明。如:

(1)大米的质量一定,每袋质量和袋数成反比例。

(2)教室地板面积一定,每块地砖的面积和块数成反比例。

(3)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和宽成反比例。

5.组织学生将例1与例2进行比较,小组内讨论:

正比例与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哪些?

学生交流、汇报后,引导学生归纳:

相同点:都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且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不同点:正比例关系中比值一定,反比例关系中乘积一定。

6.你还有什么疑问

如果学生提出表示反比例关系的图像有什么特征,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48页“你知道吗?”中的图像。

反比例关系也可以用图像来表示,表示两个量的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点所连接起来的图像是一条曲线,图像特征不要求掌握。

【课堂作业】

1.教材第48页的“做一做”。

2.教材第51页第9、10题。

答案:1.(1)每天运的吨数和所需的天数两种量,它们是相关联的量。

(2)300×1=150×2=100×3=300(答案不唯一),积都是300。积表示货物的总量。

(3)成反比例,因为每天运的吨数变化,需要的天数也随着变化,且它们的积一定。

2.第9题:成反比例,因为每瓶的容量与瓶数的乘积一定。

第10题:50 100 12

【课堂小结】

说一说成反比例关系的量的变化特征。

【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2.教材51~52页第8、14题。

答案:

2.第8题:成反比例,因为教室的面积一定,而每块地砖的面积与所需数量的乘积都等于教室的面积54m2。

第14题:

(1)斑马和长颈鹿的奔跑路程和奔跑时间成正比例。

(2)分析:可以通过图像直接估计,先在横轴上找到18分的位置,然后在两个图像中找到相应的点,再分别在竖轴上找到与这个点对应的数值;也可以通过计算找到。

解答:从图像中可以知道斑马10min跑12km,那么1min跑1.2km,18min跑1.2×18=21.6(km)。

从图像中可以知道长颈鹿5min跑4km,1min跑0.8km,18min跑0.8×18=14.4(km)。

(3)斑马跑得快。

第3课时 反比例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用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x和y成反比例关系用字母表示为:x×y=k(一定)

正比例与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且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不同点:正比例关系中比值一定,反比例关系中乘积一定。

《反比例》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通过比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能够正确地判断正、反比例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3.生产总时间一定,生产一个零件所用时间和零件总数。

4.中国儿童报的订数和钱数。

二引导练习

这节课我们要通过比较弄清成正、反比例的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板书课题:正、反比例的比较

出示表格。

表一:

路程/千米4080160200320

时间/时12458

表二

速度/每时行多少千米12090604030

时间/时346912

1.说一说。

提问:从表1中,你怎样发现速度是一定的?根据什么判断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从表2中,你怎样发现路程是一定的?根据什么判断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

2.想一想:路程、速度和时间这三个量中每两个量之间有什么样的.比例关系?

师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师:当速度一定时,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

当路程一定时,速度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

当时间一定时,路程和速度成什么比例关系?

3.比较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

通过前面的例子,比较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你能写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学生同桌或前后桌讨论,教师提问并板书如下:

相同点: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不同点:正比例: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关系式XY=K(一定)

4.小结;正比例和反比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判断两种量是否比例,成什么比例的,方法是什么?

《反比例》教学设计 篇3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64——6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设计理念:

课堂教学中注重从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从而发现成反比例量的规律,概括成反比例量的特征。努力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时空,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探究。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复习铺垫1、怎样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用字母怎样表示正比例关系?

2、判断下面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

时间一定,行驶的路程和速度

除数一定,被除数和商

3、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在什么条件下,两种量成正比例?

4、导入新课:

如果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这两种量又存在什么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

学生口答,相互补充

二、探究新知1、出示例3的表格(略)

学生填表

2、小组讨论:

(1)表中列出的是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2)你能找出它们变化的规律吗?

(3)猜一猜,这两种量成什么关系?

3、全班交流

学生初步概括反比例的意义(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完成“试一试”

学生独立填表

思考题中所提出的问题

组织交流,再次感知成反比例的量

5、抽象表达反比例的意义

引导学生观察例3和“试一试”,说说它们的共同点。启发学生思考: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反比例关系可以用怎样的式子来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x×y=k(一定)

揭示板书课题。

学生填表

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初步概括

相互补充与完善

独立填表

交流汇报

学生概括

三、巩固应用1、练一练

每袋糖果的粒数和装的袋数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2、练习十三第6题

先算一算、想一想,再组织讨论和交流。

要求学生完整地说出判断的思考过程。

3、练习十三第7题

先独立思考作出判断,再有条理地说明判断的理由。

4、练习十三第8题

先填表,根据表中数据进行判断,明确: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和宽成反比例;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和宽不成反比例。

5、思考:

100÷x=y,那么x和y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6、同桌学生相互出题,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

讨论、交流

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说一说

填一填,议一议

讨论

相互出题解答

四、总结反思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课后你能与同学相互出题进行练习吗?

评价总结

《反比例》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2、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参与意识,训练其观察能力及概括能力;

3、利用多媒体动画的演示,让学生体验到反比例的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感受反比例的变化,概括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准备:

20支铅笔、一个笔筒;相关课件;学生分小组(每组各一份观察记录单及讨论表格)

讨论填表 观察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揭示内容

1、课前谈话:同学们,有谁去过北京?你知道南昌到北京需要多长时间吗?我们来看一组信息:(媒体显示:1、火车图片及火车启动的声音,2、文字信息是:两年前,小红乘坐由南昌开往北京西的T168次列车,需要花19时11分到达,现在火车提速了,小红再次乘坐这趟列车,还需这么多时间吗?为什么?)

2、学生对上述问题发表意见。

3、教师揭示: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进行今天的学习。

[反比例的量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联系得非常紧密,利用身边的例子引出学习内容,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身边处处有数学,也能体会到数学知识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二、小组协作 概括意义

(一) 活动一:(例4)

1、 教师出示一个笔筒,里面装着许多笔,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记录老师每次拿笔的支数和拿的次数。

教师操作:每次拿10支 拿了2次;

每次拿5支, 拿了4次;

2、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观察后,以小组为单位,填写观察记录单。

3、 如果每次拿的支数分别是4、2、1时,你们能推算出相对应的拿的次数吗?(继续讨论填表)

4、 学生汇报观察记录单的填写结果。并且说一说你是怎样知道相对应的拿的次数?

5、 引导观察:在填、拿的过程中,你发现什么变了?怎样变的?什么没变?

6、 让学生说出几组相对应的乘积。

7、 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发现每次拿的支数变化,拿的次数也随着变化,但每次拿的支数和拿的次数的积即总支数总是一定的。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将学生熟悉的事情或操作性强的事例作为学生学习的内容,学生感觉亲切、贴近生活,易于理解,在观察中思考,在操作中体验,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在填一填、拿一拿、猜一猜的活动中,自然而然地体会

了反比例的变化规律,为抽象概括反比例的意义奠定基础。]

(二) 活动二:(例5)

1、 教师谈话:与五(3)班的同学合作,老师感觉棒极了。下面我们来轻松轻松,参观一下邮政路小学的操场,看看他们在干些什么?(出示同学们在操场上做操的情景图)

2、 师:我们学校将举行“雏鹰起飞”广播操表演,需要挑选24名同学参加,请大家讨论一下,应该怎样站队,可以使每一行站的人数同样多。

3、 学生小组讨论,共同完成讨论表。

4、 学生小组汇报站队情况,电脑演示站队结果。(先演示每行站的人数,再出示站的行数;同时电脑上填出相对应的表格数据。)

5、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所填的表格,说一说,你又发现了什么?

6、 小结:在站队的过程中,每行站的人数变化了,站的行数也随着变化,但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的积即总人数总是一定的。

[利用信息技术这个平台,将学习内容形象再现,学生经过讨论,再通过电脑媒

体直观地看到24人站队的具体情况,深刻感受到站队的总人数不变,每队站的人数变化了,站的行数也随着变化。]

(三) 比较概括 巩固应用

1、 让学生比较两张表,说一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使学生明确:表中的两种量都是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像这样的两种量成它为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的变化规律是: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总是一定的。

2、 揭示反比例的意义(阅读课本,明确反比例关系)

3、 如果用x、y 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积,反比例关系式怎样表示?

4、 完成第59页的“做一做”。

5、 表中的两种相关联的量,容易看出其变化规律,如果不给出表中的数据,让你直接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你行吗?

6、 自己解决第59页的例题6,重点地说一说:播种的总公顷数一定,已经播种的公顷数和剩下的公顷数是不是成反比例?为什么?

7、 小结:虽然已经播种的公顷数和剩下的公顷数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但是它们的乘积是不一定的,所以不成反比例。

三、强化练习 发展提高

1、 先想一想,再在小组内说一说:

(1

(2

(3

和 的积总是一定的;

所以, 和 是成反比例的量。

2、 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的,为什么?

(1)植树的总棵数一定,每人植树的.棵数与人数。 ( )

(2)李叔叔从家到工厂,骑自行车的速度和所需的时间。 ( )

(3)华荣做12道数学题,做完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 )

(4)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 ( )

(5) 小林拿一些钱买练习本,单价和购买的数量。 ( )

3、 机动练习:

想一想:铺地面积一定时,方砖边长与所需块数成不成反比例?为什么?

四、全课总结

1、你能不能结合日常生活举一些反比例的例子。

2、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什么遗憾?

五、板书设计:

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很好的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教师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将教材中的例题进行再创造,改成了学生熟悉的事例,设计精心,形式新颖,情境意识强,问题导向明确。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由实际生活引入,使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2、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造了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教师与学生一道沉浸在数学活动中,从操作、观察、讨论、填表、比较、分析、概括等一系列循序渐进的活动里,逐步抽象出反比例的意义,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畅所欲言,主动学习。

3、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新课的导入、活动的进行、习题的出示均由电脑显示,充分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大了课堂教学的密度,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本节课很好的实现了教学目标,学生经历了操作、思考、讨论、比较等一系列活动,充分明确了反比例的意义,并能够正确地判断两种量是否是成反比例的量;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表现出的情感是积极的、向上的,每位学生都愿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能与同伴很好交流、合作,体现出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学习精神。但其中有一道题学生的争议很大,即总路程一定时,已行路程和剩下的路程。全班还有许多同学认为是成反比例的量,这些同学忽略了两种相关联的量一定要乘积一定的时候,这两种量才是成反比例的量。这也暴露了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思考的过程还不够灵活和全面。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思维深刻性和全面性的培养。

《反比例》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反比例。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反比例。

过程与方法:通过猜想、分析、对比、概括、举例、判断等活动,结合实例,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认识反比例。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探索新知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感受反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认识反比例,根据反比例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

反比例。

教学难点:认识反比例,根据反比例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

反比例。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计算

2、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

(1)文具盒的单价一定,买文具盒的个数和总价。

(2)一堆货物一定,运走的量和剩下的量。

(3)汽车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3、说说什么是正比例。

师:大家对正比例知识理解掌握得非常好,接下来我们就该学习什么了?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反比例。 2通过猜想、分析、对比、概括、举例、判断等活动,结合实例,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认识反比例。

3培养学生探索研究的能力,感受反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指导自学

师:给你们讲个小故事:

有一个贪婪的财主,拿了一匹上好的布料准备做一顶帽子,到了裁缝店,觉得这样好的布料做一顶帽子似乎浪费了,于是问裁缝:“这匹布可以做两顶帽子吗?”裁缝看了看财主一眼,说:“可以。”财主见他回答得那么爽快,心想,这裁缝肯定是从中占了些什么便宜,于是又问,“那做3顶帽子吗?”裁缝依然很爽快地说:“行!”这时,财主更加疑惑了,嘀咕着:“多好的一匹布啊,那我做4顶可以吗”“行!”裁缝仍然很快地回答。经过一翻的较量后,财主最后问:“那我想做10顶帽子可以吗?”裁缝迟疑了一会,然后打量着财主,慢慢的说:“可以的。”这时财主才放下心来,心想:这匹布料如果只做一顶帽子,那就便宜裁缝了。瞧!这不让我说到10顶了吧。我还真

聪明!嘿嘿??

过了几天,财主到了裁缝店取帽子,结果一看,顿时傻了眼:10顶的帽子小得只能戴在手指头上了!

学习提示:

独立思考?

1、“为什么同一匹布,裁缝说做1顶帽子,2顶帽子,10顶都可以呢?”

2、故事中相关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哪两个是变化的量,怎样变?另一个是什么量?有什么特点?

合作学习

小组讨论上述的问题。

看书合作学习

1、把25页例2、例3的表格补充完整。

2、每个表格中有哪些变量?有不变的量吗?分别是什么?变化有什么规律?相关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

3、三个数量关系式有相同点吗?是什么?你能把这种变化规律用一个含有字母的关系式来表示吗?

4、你知道什么是反比例吗?

四、学生自学

五、检查自学效果

让学生说说自学要求中的内容。

师归纳: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

在变化过程中两种量的积一定,那么这两种量成反比例。

六、引导更正,指导运用

你们还找出类似这样关系的量来吗?”

学生:要走一段路,速度越慢(快),用的时间就越多(少) 运一堆货物,每次运的越多(少),运的次数就越小(多) 百米赛跑,路程100米不变,速度和时间是反比例;

排队做操,总人数不变,排队的行数和每行的人数是反比例; 长方体的体积一定,底面积和高是反比例。

七、当堂训练

基础练习

1、填空

两种 _____ 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______,这两种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_______关系。

2、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能够烧的.天数。

(2)张伯伯骑自行车从家到县城,骑自行车的速度和所需的时间。

(3)生产电视机的总台数一定,每天生产的台数和所用的天数。

(4)圆柱体的体积一定,底面积和高。

(5)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6)长方形的长一定,面积和宽。

(7)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提高练习

1、一长方形的周长为20厘米,若长是9厘米,则宽是1厘米。请你填写下表,并判断这个长方形在周长不变的情况下,长和宽是否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长/cm9 8765

宽/cm1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成反比例的量,知道了什么样的两种量是成反比例的量,也学会了怎样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板书:反比例

相关联,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积一定

xy=k(一定)

《反比例》教学设计 篇6

一、教材分析

【复习内容】

教科书第12册94页“整理与反思”和94-95页“练习与实践”1-6题

【知识要点】

1.比和比例的意义与性质:

比比例

意义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老教材: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基本

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2.比、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a:b==a÷b(b≠0)

3.求比值和化简比的联系与区别:

意义方法结果

求比值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前项除以后项一个数(整数、小数、分数)

化简比把两个数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前项和后项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一个比

4.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新教材增加的内容)

5.解比例

6.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理解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内在一致性;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运用比较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

3.能运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丰富解决问题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二、教学建议

复习比的知识抓住三点进行:一是举实例说说什么是比,既要有两个同类数量的比,也要有两个不同类数量的比,使学生对比的含义有比较全面的理解。二是通过改写a∶b,沟通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从除数不能是0体会分母、比的后项也不能是0。三是找出比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的规律之间的内在联系,完善认知结构。

练习与实践中,要利用第3题里的比组成比例,回忆比例的意义和性质,理解把照片①变成照片④是把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把照片④变成照片①是按一定的比把图形放大。

三、知识链结

1.认识比(教科书六上P68、69例1例2)

2.比的基本性质(教科书六上P70、例3)

3.化简比(教科书六上P71例4)

4.按比例分配(教科书六上P75例5)

5.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科书六下P38、39例1例2)

6.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教科书六下P40例3、P43例4)

7.解比例(六下P45例5)

四、教学过程

(一)比的知识:

1.举例说说什么是比?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

2.说一说用比的知识可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3.完成教科书p94“练习与实践”

(1)完成第一题:学生独立数出班上男女生人数,再完成此题。

(2)完成第二题:两人一组,互相量一量,算一算合作完成后,全班交流结果,让学生比较后回答有什么发现。

(二)比和分数、除法的联系

出示:a∶b=( )( )=( )÷( )(b≠0)

1.先填空,再说说这样填的根据是什么?

2.说说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的联系。

3.练一练:

(1)判断: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或都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

(2)填空:( )( )=( )÷( )=( )∶( )(填好后展示学生不同的结果。)

(三)比例的知识

1.什么是比例?

2.比和比例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后交流)

3.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4.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怎样解比例?

5.练一练:完成教科书p94“练习与实践”

(1)完成第3题:在做第二小题时先让学生估计,再说估计的理由。

估计后再算一算,来验证估计。

(2)完成第4题:解比例,做好后选两题验算一下。

(四)完成教科书p95“练习与实践”

(1)完成第5题:先学生独立做最后交流第二小题应弄清东部地区的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93%,可理解为东部地区的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93100。换句话说把全国耕地面积看作100份,东部占93份,西部占7份。使学生加深对比与百分数关系的理解。

(2)完成第6题:第一小题让学生独立得出:深色与浅色地砖铺地面积的比是20∶40,化简得1∶2。

第二小题这两种地砖铺地面积,让学生利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计算。

(五)评价小结:

学了本课你对所学知识有什么新认识?还有什么问题?

习题精编

一、对号入座。

1.( )÷10=0.6=( )%=( ):( )=

2.把:化成最简单的比是( );千克:400克的比值是( )。

3.甲乙两数的比是3:5,甲数是乙数的( )%,乙数是甲数的( )%,甲数与两数和的比是( )。

4.一杯400克的盐水,含糖率是20%,糖与糖水的比是( ),再加入20克糖,糖与糖水的比是( )。

5.把3:8的前项加上6,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可以乘( )或加( )

6.如果A×=B×,那么A:B=( ):( ),当A=0.8时,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