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2025/09/27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学习作者细腻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领悟文中淳朴高尚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

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格特点,结合文意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方法

讲授、合作、探究相结合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激趣设疑

导入

师:同学请看大屏幕(显示幻灯片1),很显然大屏幕上出现的是(声音拖长)

生:(花)

师:请你仔细观察,用生动的词语来描绘一下这些花。

生:姹紫嫣红、花团锦簇、五颜六色、绚丽多姿……

师:(追问)那用一个字来形容是怎样的感受呢?

生:(齐声回答)美

师:在一般的家庭往往将这些美丽的花放在哪里?美谁来享受?

生:放在家里,自己来享受

师:今天老师就带你们走出国门,到德国去看一下那里的景,他乡的情(显示幻灯片2,出示课题)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二、学习新知 精心品读

生:反复读题目

师:从题目中你有了什么疑问?

生:(大声回答)为什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师:好!那就带着这个疑问走进文章的内容吧!

上节课我们已经解决了生字词,也预习了文章,我们已经知道德国人有什么爱好?

生:养花

师:请同学们浏览课文,从中找出一个反复使用的四字成语,并读出它所在的句子。

生:家家户户

(1)家家户户都在养花

(2)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姹紫嫣红。

(3)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师:同学们,同意这位同学的意见吗?好!请看大屏幕(出示幻灯片3)

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三句话,看前两句与最后一句有什么不同?

生:我认为最后一次比前两次多了一个“又”字。

师:又在这里什么时候意思呢?给它找个近义词。

生:还、依旧、依然、仍然、仍旧……

师:从这个字眼中我们可以思考出什么?

生:作者是两次来到德国,不是同一次看到的景物。

师:各是什么时间?

生:第一次四五十年前作者在德国留学时,第二次,四五十年后的今天。

师:在不同的时间来到德国会有怎样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一下二、四自然段找出相关句子。

生:四五十年前我在德国留学时,曾多次对于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四五十后的今天: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伴随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多么奇丽的景色!

吃惊

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奇丽是什么意思?

生:奇特而美丽

师:那我们就跟随作者先到德国街头去看看那奇丽的花吧!请一名学生读第三自然段,找出体现花奇丽的句子。(出示幻灯片4)

生:走在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应接不暇。(出示幻灯片5)

师:刚才这位同学读了几句话?(两句)这两句话突出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此时指导学生反复读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汇成了花的海洋,并出示幻灯片6)

生:前一句主要突出花的美,第二句主要突出花多。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找一位同学伴着音乐来读这两句话,你能从视觉、听觉、嗅觉不同的角度想象到些什么?

生:我好像听到嗡嗡的蜜蜂在采蜜。

生:我好像看见蝴蝶在翩翩起舞。

生:我好像到了一个花的世界里,而且闻到了扑鼻的芳香。

师:大家的想像力真丰富,用词也很生动。那用一个字来形容给你的感觉是(生:美)。

师:下面请同学们置身于这美丽的德国的街头(显示幻灯片7),去感受一下。讨论下面的问题(显示幻灯片8)。假如你是一个游子、游客、失败者、德国养花人你此时会想些什么?请同学们交流一下。

生:我选择游子:看到这花引起了我的思乡之情,我要努力学习,将来把自己的祖国建设的更美丽。

生:我选游客:啊!多美的景色啊!真是旅游的好去处!像是人间仙境一般。

生:我选失败者:此时看到美丽的花我的心情变得快乐起来,我找到了自信,我重新鼓起了勇气。

生:我选德国花人:在家里我虽然看不到自己种的花,但是在街上我可以看到许多人种的花,而且我的花还可以让许多人看到,我很欣慰。

师:同学们说的太好了,你之所以有这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生:是因为我看到了花:

师:那是谁种了这样奇丽的花呢?

生:德国人民

师:那我们就走近这个民族看看它有什么奇特之处吧!我们先到德国人的家里,然后再到街上去看一看各有什么奇特之处。请一名同学读第二、三自然段让同学找出相关句子(显示幻灯片9)。

生: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生:每一家都是这样……自己又看别人的花。(师相机:显示幻灯片10)

师:女房东是怎样来说的?这反应了德国人的种花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话来回答。

生: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 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师相机:显示幻灯片11)

师:作者由此发出了怎样的赞叹?

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师相机:显示幻灯片12)

师:你怎样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句话呢?

生:别人为我做了很多事,给了很多帮助,我也应当对社会负一份责任。

师:今天我们从德国人身上感觉到了他们高贵的'品质,其实我们中华民族也两样是有优良传统的民族。你有没有发现我们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

三、拓展链接 深入挖掘

师:请同学们讨论、交流一下(显示幻灯片13 )。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中,时时刻刻都在与他人交往、联系,讨论一下我们身边有没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例子。

在学校里:

在家里:

在社会上:

生:在家里有整天为我操劳的父母,当他们辛苦时我会为他们捧上一杯热茶,打好一盆洗脚水。我认为这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实际例子。

师:精彩极了你是一个孝敬的好孩子。

生:在学校里同学们每天做值日,给了我一个良好的环境,我也要在值日时为同学们制造一个优良的环境,还有交换作文书等事情。

师:同学们都很无私。

生:在社会上,清洁工们每天清除垃圾,将街道打扫干净,为我们建造了一个优美的环境,我们大家都自觉一点,不乱扔垃圾,而且看到垃圾后自觉捡起,这同样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做法。

师:让我们吃惊的不仅是他们种花的独特,更突出的是他们的这种习惯是不变?我们可以从哪能里看出来?请读一下第四自然段。

生:今天我又来到德国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师:由此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号?

生: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由此作者感情由吃惊上升到什么?

生:对这个民族的敬佩。

师相机板书:敬佩。

四、小结

师:结尾作者做了一个思乡的梦,现在让我们伴随着这堂课的内容也做一个梦,我们不仅会梦到那美丽的花,还会感受到德国人那高尚的品质!让我们的梦继续下去吧!好好学习!让梦想成真!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美好!

五、作业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这篇文章,相信你已经陶醉于花海中了,同时也被德国人那高贵的品质吸引了吧!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把你的所想所感表达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吧!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认读并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姹紫嫣红,花团锦簇,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德国奇丽的景色以及奇特的民族风情;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是怎么写出景物、风情的特点的。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课前听同学们谈及自己家中养了很多鲜花,老师真想一一参观,但这是不可能的,别人家里的花我们怎么能随便看到呢?可是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德国,只需漫步于街头,你就可以随意欣赏到家家户户种植的鲜花,因为在那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著名的语言学家季羡林老先生一起去走进德国,感受那里与众不同的异国风情。好,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过渡:课文预习过了吧,下面咱们就来检查一下,这些词语你都会读吗?

1、检查读词:

⑴ 出示第一组:

宇宙 天性 真切 奇丽 奇特 脊梁

① 指生读,纠正“脊梁”的读音及写法。“脊”的上半部分是先两边后中间。

② 齐读。

过渡:看来这组词语比较简单,没有问题,那咱们就增加点难度,来看第二组,自己先练习一下。

⑵ 出示第二组:

莞尔一笑 应接不暇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耐人寻味

① 指生读。

②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的汉字是世界上最有魅力最有韵味的的语言,它集音形义一体。我们在读词的时候如果能够加上自己的理解,就一定会把词语读得有滋有味,听老师来读这两个词。谁再来读。齐读。

2、质疑导读:

看来词语大家已经掌握得很熟练了,不知大家对课文又了解多少呢?下面,老师想出几个小小的问题来考考大家: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个国家?那里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我们本文的作者季老先生曾在德国留学十年,那么德国给他留下了什么印象?

提示:

可以到文中的最后一自然段中寻找。

归纳: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并板书: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三、品读学文

1、朗读思考,体悟风情:

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吧。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你从课文的哪些语句中感受到那里景色的奇丽或是那个民族的奇特的?就请把这些句子画下来。然后把画出来的句子读一读,想想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

2、感受“景美”:

学生汇报交流:

(请学生说,提醒其他同学认真听,可以补充、可以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⑴ 词语联想,初识美丽: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①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相机出示以上文字课件:

引导学生想象“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怎样的画面,而“花的海洋”和“应接不暇”又是怎样的情景。

② 指导朗读:

师:整条街的花就像海洋一样,无边无际,多美的景色啊!谁来读读?指生读。

⑵ 情境创设,奇丽再现:

导语: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漫步在那个德国小镇的街头,去感受那里美丽的风光吧。请大家闭上眼睛,用心感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① 师配乐朗读,生闭眼聆听。

② 交流想象。

③ 出示课件,小结:

瞧,正如大家所描述的一样,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人们每天徜徉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听着鸟语,该是多么惬意、多么开心的一件事呀!来,就让我们把这种美好的感觉读出来吧。你来试试。

师随时纠正不到位之处。

齐读!

⑶ 诵读美景,佳句积累:

这么美的景色,你想不想把它永远地珍藏在记忆中呢?那有什么好办法呢?赶快背背吧。你来试试。一起来,好吗?

3、领悟“人美”:

过渡:刚刚我们一起去走进了德国的街头,领略了那里奇丽的风光,花海畅游,花香阵阵,怪不得季老先生会情不自禁地赞叹道──(生齐)多么奇丽的景色!那么,你又是从哪里能感受到这个民族的奇特的?

⑴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⑵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①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相机出示以上文字课件。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比较,理解德国民族养花的奇特。

② 指导朗读:

学生练读:

师:如果你跟作者一样,第一次到德国,看到德国人这样养花,你的感受会是什么?(奇怪、不理解)好,请读出这种吃惊、不理解。

全班自由朗读。

(读出吃惊、不理解。)

4、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⑴ 过渡:

师:的确,在德国,“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文中,作者用了一句更精辟的话来表达这个意思,是哪句话呢?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出示课件文字并板书: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⑵ 结合上下文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① 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 回归课文,从哪些地方看出是“我为人人”,哪些地方表现的又是“人人为我”?课件相机出示答案。

③ 季老先生看到德国人这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做法,会想些什么?你又想些什么?(指3~5生谈)这一句话让我们想了这么多,这种境界真是颇耐人寻味呀!

④ 我们身边,有没有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找生谈。

(提示:班级图书角、值日生清扫卫生。)

5、回归文本:

⑴ 正是因为德国民众具有这种“我为人人”的奉献精神,所以他们才能做到(课件出示并齐读):“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⑵ 于是就有了这令人感动的“人人为我”的和谐景象(出示并齐读):人们“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小结:此情此景,都深深地打动了季老先生,难怪他会由衷地赞叹道──“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6、寻梦之旅:

过渡:

转眼间四十五年过去了,斗转星移,时事变迁,当季老先生再次踏上这片他阔别已久的土地的时候,展现在他面前的又会是怎样一番情景呢。现在各位是季先生,我是一位记者,我想现场采访一下。

⑴ “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改变”:

探讨:

四五十年间可能发生了哪些变化,唯有“美丽”没有改变,那“美丽”究竟指什么?生谈。

(预设:花美,环境美,心灵美。)

原来,在美丽的花儿背后,还隐藏着这么多美丽的东西,难怪您会说──(生接读):“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⑵ 理解:

“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您还做了一个花的梦,一个思乡的梦。”

找生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梦?老师也有自己的见解。老师在课前曾读过季羡林的《再返哥根廷》一文,其中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留德十年,那座异域小城,在我的心灵深处,早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了。”而且,他还把自己离开德国时的心情也成了一首诗。(出示)由于当时社会形势很复杂,所以季先生在回国时不能从德国直接回国,而是途经瑞士,几经辗转来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这里的“旧邦”指的是哪里?(祖国)“客树回望”又是回望的哪里呢?(德国)是呀,这里既有对祖国的思念,又有对德国的依恋。

四、推荐阅读

过渡:

这里的故乡究竟指的哪里呢?正如人们所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1、好书推荐:

他梦里的故乡究竟在哪里,就请大家到他的文集《德国印象》中去寻找答案吧。同时,老师想再向大家推荐季先生的两本著作《故乡明月》和《另一种回忆录》,相信读完之后,你一定会对他的思乡梦有了更深的了解。好了,同学们,老师向你们推荐了三本好书,那你们愿不愿意也向老师来推荐几本好书呢?你推荐什么?

2、生向师推荐好书。

3、回归主题:你们看,这种境界就是──

(生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板书设计】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的景色!

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奇特的民族!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理解听写部分的词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3.通过学习知道“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教学难点:如此多的生词,学生不能当堂课上马上真正理解它的意思,需要老师把书面语言转变为口头语。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花

你喜欢花吗?爱美大概也算是人的天性吧。德国人家家户户喜欢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你们知道他们这是做干什么?原来……

出示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1.齐读课题

2.他们这样做是为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读一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有关的.句子。

2.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出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学习:“颇”、“耐”

查字典理解“颇”。“很”的意思。

这里的“境界”的意思是“好思想、好品质”的意思。

师:作者认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好思想、好品质是值得人们深思的。那么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三、再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1.朗读课文第二、三小节,找到有关的句子用直线划下来读一读。

出示: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学习生字:“栽”、“脊”。指导书空“脊”。

再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学习生字:“簇、汇、暇”

“暇”的意思是“空”的意思,怎样记住它?(与姐妹字“瑕”进行比较。)

联系上下文,你能说说“应接不暇”的意思吗?(注意此处的应为多音字,应付的意思)

老师先说一句话:节日的百润发超市里人山人海,收银员们忙得应接不暇。谁能用它也说一句话。

2.朗读课文第2.3小节。

3.教师小结:

试想:如果你走在大街上眼见五颜六色、姹紫嫣红的鲜花,鼻闻沁人心肺的清香,是否有一种仿若人间仙境的感觉?

所以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一种美好的的境界,更是人们之间互爱的表现。

让我们再一次去体会一下,作者数年后再次来到德国的感受吧?

4.读第4节。

5.作者认为除了花以外,美丽的东西还有很多,你知道还有哪些美丽的东西吗?

6.小结:正是有这奇特的民族,才有这绮丽的景色。

四、朗读全文,学习其余未学的生字、词。

1.学习生字:概、栽、确、含

2.朗读全文,要求不漏字,不加字。

3.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复习生字、词)

4.你能说说生活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吗?(说一件贴一朵花)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篇4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3、结合语境理解“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学习重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课前准备:德国风光课件。

鲜花实物。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质疑问难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写的文章,请大家齐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同学们在上一节课已经熟读了课文,也自学了生字词,在读课文时遇到过什么问题吗?现在可以提出来。要注意,提的问题要经过认真思考,提得有价值。(多媒体出示相关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2、预设探究问题:

(1)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奇丽的景色?为什么说景色是“奇丽”的?民族是“奇特”的呢?

(2)第三自然段中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为什么说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耐人寻味”是什么意思?。

(3)“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改变!”“美丽”的东西指得是什么?

(4)“这是一个花的梦,一个思乡的梦!”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梦”?

二、依据单元目标,提炼中心问题

1、过渡:大家提的问题都很好,既有思维价值,也很有整体性。这些问题中,先研究哪个问题呢?在学习本课之前,我们阅读了这一组的单元导读,这组课文的单元主题是什么?

(这组课文的单元主题是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从表达上,还要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的特点的。)

2、在刚才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中,哪个问题与“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这个主题更为密切?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个问题。)

3、请大家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多媒体出示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4、咱们就先围绕这个问题来研读课文,我们在研读的过程中,再逐一解决其他问题。可以吗?

三、自主合作探究“奇丽的景色”和“奇特的民族”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从课文的哪些句段中体会到景色的奇丽,又是从哪些句段体现民族的奇特?你们可以圈点、标画、批注,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有了感受之后再和同桌交流交流,然后把你的感受说出来。

2、学生默读课文自学、教师巡视。

四、披文入境赏“奇丽”。

1、我们首先一起来交流,你们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景色的奇丽?”请一个同学说,其他同学认真听,可以补充、可以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2、生汇报,师相机点拨:

预设(1)从“家家户户“这个词可以体会出德国的所有人都是把花摆放在窗外的,不是一家两家把花摆放在窗前的。可以让人感受到这里的景色又奇特,又美丽。

(2)从“任何”这个词看出那里的每一条街都盛开着鲜花。不是只有一条街有如此美的景象,而是所有街道上的家家户户都自主的把花让别人看。走在那条街道都能看到这样美丽的花。

(3)从“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看出花太多了,花多得成团,一簇连着一簇,都紧紧的簇拥在一起,颜色有各种各样的,非常鲜艳,特别美丽。

(4)从 “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看出景色的奇丽。

3、同学们理解得真好。下面请闭上眼睛,听老师读,看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一会请你描述一下。

4、师放配乐磁带,生闭眼想像后谈自己想像的画面,师简要评析。

5、你们想不想亲眼目睹一下这奇丽的景色?(想)现在让我们一起插上翅膀,飞到德国,一起来欣赏这一幅幅奇丽的美景!

(多媒体播放图片。)

6、漫步在德国的大街上,徜徉于花的怀抱,沐浴着花的芳香,聆听着花的私语!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点什么?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心中的感受。)

7、大家描述得可真美!下面我们来读一读这幅奇丽的景色,看看哪位同学能让我们听出他内心深处那种强烈的感受,能把所有的老师和同学们带到那奇丽的异国风光。

8、多么美的异国风光,你能背下来吗?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一背。谁背下来就可以向老师举手示意。

9、学生背诵。

五、披文入境悟“奇特”。

1、刚才我们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你从哪体会到了这个民族的奇特?让我们接着交流。

2、学生汇报,多媒体出示相关句子,并引导学生分析奇特之处。

(重点出示实物鲜花,帮助学生理解花的脊梁。)

3、德国人养花,却偏偏只给自己看花的.背面,只看花的脊梁,真是奇特无比,不可思议。读完这段话,我们和季羡林一样,也禁不住满腹狐疑。如果你是一个德国人,你能解开季羡林心中的疑问吗?

4、创设情境,老师扮演季羡林,手拿鲜花依次采访不同学生扮演的女房东(欧朴尔太太)、小学生、的士司机。

采访的主要问题:欧朴尔太太,您为什么把花都种在临街窗户外面?

这位德国小朋友,你好,你们家种花吗?你们是怎么种花的?为什么自己辛辛苦苦种花给别人看?

这位先生,您好,为什么在德国大街上可以看到这么多的花?

5、小结:哦,原来是这样!只有每个人都把花种给别人看,才能够在大街上欣赏到无数人种的花。这种境界就是:人人为我,(师停顿,引导学生答出“我为人人”,并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6、假如每个人都把花藏在屋子里不给别人看,那么又会是怎样一幅景象呢?

(小结:这就是我不为人人,人人也不会为我了 。)

7、从种花这件小事,我们看到了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美好的品质。这的确是一种“颇耐人寻味”的境界。为什么说这种境界“耐人寻味”?(多媒体出示句子)

(学生汇报)

8、读到这,你想到哪些语句?(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生活中你有没有感受过类似的境界?(生联系实际谈理解)

9、正是因为所有德国人拥有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的品质,才创造了一幅奇丽的景色,一个奇特的民族,一个和谐的家园。这一切都让季先生魂牵梦绕,终生难忘。四五十年后,当作者再度踏上德国这片深爱着的土地时,他又发现了什么呢?

(读最后一段。)

(学生汇报,多媒体出示句子。)

10、“美丽并没有改变”,在这里指什么?

(学生汇报)

11、是啊。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没有改变!这种心灵美,和谐美没有改变!

这一切的一切,都让季先生发出这样由衷的赞叹:

(男生深情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此时此刻,我们的心里也不由得发出这样的赞叹:

(全班深情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六、总结全文。

附整体板书: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 花美、多 人人为我

奇特 自己种花让别人看 我为人人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篇5

【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为我们讲述了“我”在德国读书时,发现德国家家户户都把花养在邻街窗户外,他们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多年后,“我”又回到德国,发现变化很大的德国,“美丽”依旧没有改变。在奇特的`风景里,抒发了内心真实的感受:“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崇高境界。

教材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语言优美且内容丰富,是一篇供学生细品的好文章。这篇课文篇幅较短,语言亲切自然,字里行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不仅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还带给孩子美好的情感体验,更有助于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设计理念】

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以中心句切入教学,以此贯穿教学。教学时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通过不同层面、不同方式的“读”培养语感,积累语言,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并提升审美情趣,陶冶情操,努力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及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语。

2、抓住主要内容,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品评重点词句,感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语言,并从中体会蕴涵的情感。

教学重点:

朗读与推敲中读懂含义深刻的词句,积累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蕴含的哲理和情感,受到启发与教育。

教学准备:

通过多种途径(书籍、网络等)了解关于德国风情民俗以及作者季羡林先生的资料,对德国和作者有所了解。

利用课件媒体的辅助功能,使学生更直观地感知课文内容,为品味课文内涵而服务。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读题激趣:

同学们,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字。(板书:花)看到这个字,你会想起哪些带“花”的成语?(预设:百花争艳、花红柳绿、春暖花开、花好月圆、繁花似锦……)

一提起“花”,我们总是把它和美丽芬芳联系在一起,而在季羡林先生的眼中,它更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崇高的精神境界。让我们跟随季老,一起走进这爱花的国度,这奇特的民族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篇6

一、 “花”字导入

板题:花。看到这个字大家都想到了什么,或是想说些什么?爱美大概也算是人的天性吧。宇宙间美的事物有许多,花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花”也是我们今天课题中的关键字,让我们来看看是哪些更关键的字组成了今天的课题。课件出示题目,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

2.出示生字词,生齐读,指名读,师注意纠正字音:注意“莞”是个多音字,本课中读wǎn,表示地名时读“guǎn”,如,广东省的“东莞”;“姹”(chà)的声母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

3.你认为这些词语中,哪些词语是较常见的?哪些是赏心悦目很特别地?还有哪些是你不理解的?

三、了解背景抓出文眼

1、简单介绍写作的背景

本文的作者是季羡林先生。他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印度学研究大家。早在1935年,25岁的季羡林先生经清华大学的推荐,带着祖国的期望和自己的宏图大志远赴德国哥廷根,求学于哥廷根大学。他在哥廷根大学留学十载,1945年才回归祖国。这十年,用季老的话来说:是自己人生地转折点。所以季羡林先生也称德国的哥廷根是自己的第二故乡。三十五年后,1980年当他再次踏上这第二故乡的土地,感慨万千。于是季老先生写下了《再返哥廷根》一组散文。这篇课文就选自《再返哥廷根》

2、抓出文眼

季老重返哥廷根以后当人们问哥廷根有什么变化时,李老意味深长地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看看书,不变的“美丽”是指什么呢?板书:不变的美丽

四、深入理解两种美丽

抓住花的'美丽和人内心的美丽来深入探究

(一)花的。美丽、街景的美丽

1.哪些句子突出表现了哥廷根花的美丽?找出描写街景美丽的句子。

(抓住“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应接不暇、山阴道上”来想象。相机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词义。)

2.电脑出示两个句子

⑴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地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⑵“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3.读这两个句子,哪些词语体会到了美丽?板书: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自己读这两个词语,体会语言文字的美,想象花的美。再把词语带入句子,读出这种美丽。练读、个别读、示范读。最后两个词语读慢一点。慢慢回味。

4.老师导语:读得很不错,我们再来看看哥廷根的街景吧!边看边找找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些词语。

老师解说词:这里的花太多了,像花的海洋。五颜六色娇艳的鲜花彼此连着、挤着、压着,都紧紧的簇拥在一起,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人们每天都徜徉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听着鸟语,望着街道两旁竞相怒放的鲜花,真是一种美的享受。走在这样的街道上,是否让我们觉得赏心悦目呢?能否带着这种美好地感觉来读一读这两句话。

(二)德国人内心的分享、互惠思想

1.回到板书上,“不变的美丽”其中包含着花,还包含了

如果学生答不出来,老师就引导:这种街道上的美丽表面上看是因花而美,其中折射出来的是——人内心的美丽。板书:心

2.有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德国人美丽的内心。

(1)街道的美丽是因为德国人怎么做的?(抓住“都、家家户户、莞尔一笑”来分析理解。)

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再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想想他们是怎么摆放花盆的。花的脊背是什么样的?那么想一想作为辛苦栽花的主人能看到些什么呢?(枝干和叶子,只能看到花朵的背影,满窗的绿色,凌乱的花枝,很难看到鲜花的烂漫。)走在屋外的行人又能看到些什么呢?(娇艳的鲜花)花最美丽的部分──花朵自己却不能完全欣赏到,那自己岂不是得不偿失吗?德国人有这样的想法吗?

(2)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道:“正是这样!”(可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讨论一下,明白把自己的花给别人看,自己也能看到更多更美的花)

(3)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颇”是“很、非常”的意思。“耐人寻味”指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引起深思。像这种引起人们思考、值得人们回味的情形,我们可以称它为“耐人寻味”。这种境界指一种思想境界,联系上文那么是什么思想呢?(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季老先生觉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这么值得好好体味,那么我就来细细思考一下。

在文中,什么样的行为体现了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

老师点评:这就是中国人讲的“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当我为别人付出的时候,别人也在为我付出;互帮互利,互相赠予,共同享受生活的美丽。这就是一种人生境界。

花,使季羡林想到如何做人,这本身也是一种境界。花很美,人也美。

读懂了这段话,再来读,大家就一定会读得更有感情,更"耐人寻味"了!

五、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你能不能联系生活说说生活中有哪些"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班级图书角、轮流打扫卫生。.。.。.)

有了我为人人的实际行动,才能出现人人为我的社会风尚。一句歌词唱得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就变成美好人间”。当人人都是一朵“我为人人”绽放美丽的花时,世界将会变得多么美好。

六、总结全文,激发阅读兴趣

1.配乐朗读全文。

老师小结:(板书)街头花团锦簇,恍然花的五彩海洋,形成了一道——奇丽的景色。人人无私奉献,为他人着想,成就了这个——奇特的民族。季老先生最后发出了这样的慨叹:(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2.再次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此情此景怎能不令季老先生思绪万千,所以他做了一个梦,一个花的梦,一个思乡的梦,那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美梦啊,课后请同学们仔细阅读《再返哥廷根》一文,你就会找到答案。

七、板书: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花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奇丽的景色

不变的美丽

心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奇特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