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秋思》教学反思

2025/11/07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秋思》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秋思》教学反思 篇1

《秋思》教学反思集合15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秋思》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秋思》教学反思 篇2

我在深圳市翠园中学东晓校区初一4班执教了《天净沙·秋思》。《天净沙·秋思》系马致远的小令名作,被称为“秋思之祖”。作品内容本身,简简单单,普普通通,叙述羁旅漂泊人,时逢黄昏,感而发,发而思,思而悲,悲而泣,泣而痛。我将课堂处理为五个环节:一、导入:让学生谈谈近来学诗的心得,学生回应喜欢诗,喜欢其诗歌美。我随即顺势导入,这节课就是要从《天净沙·秋思》入手来品尝诗歌的美。二、齐读,感受韵律美。提供小令常识资料给学生阅读,再让学生从节拍、押韵、句式来感受其韵律美。三、自读,描绘画面美。要求学生任意挑选文中的一个景物词句,合理想象,扩写成一个小段落,展现出一个画面。四、品读,体验意境美。先介绍马致远概况,了解作者生平经历,随后让学生结合文中景物描写,以“这个词让我感到。”为形式,用一句话说出自己的阅读体验。五、研读,赏析语言美。让学生找出欣赏的词句,研品其表现手法,与同学分享。

课后,杨特及同仁们精妙的点评,一语中矢,使我如醍醐灌顶,受益匪浅。()反思课堂中,尽管诸如课堂主线、“瘦”“夕阳”的点化等多处得到大家的`认可,但仍有不少地方需改进,尤其是以下四点:

1、第三环节的扩写与第四环节的说一句话可考虑合并进行,以避免学生思维重复,腾出有更多时间给学生思考。

2、“老”、“昏”、“古”等字仅停留在表面字义理解上,仍需引导学生更学深入品赏,感受其荒凉的氛围。

3、“断肠人”的情感体验仍不够深入。当学生首次提出“断肠人”让其感受到悲伤时,可顺势追寻,让学生思索“断肠人”在悲伤什么?尝试换位思考,假如你远在异地他乡,会有何感受?从而深化主旨,提示主题。

4、可在教学中纳入比较手法,如格律诗与小令形式比较,《秋天》(何其芳)与《秋思》(马致远)的感情基调比较等,从而彰显出本文“秋思之祖”的文学地位。

《秋思》教学反思 篇3

《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石琳每周的星期三是我们语文组团体教研活动时间,本周我十分荣幸地接到了讲一节公开课的通知。我准备尝试我没有讲过的公开课的课型——诗歌,于是,征得了备课组全体成员的同意,《古代诗歌四首》被初步确定。

可是,四首诗一节课下来,必然是平分秋色,不分伯仲,再说刚刚开始上七年级的学生,自然不会读诗的方法,无法融会贯通。于是,我们又商定,压缩资料,择其要来讲,于是乎大致确定为《天净沙秋思》。力求让学生能够在此课上感受到学习古诗的乐趣、方法技巧,更主要的是能够融会贯通,感受到朗读和体会是读诗的要着。

一、课前研读

于是我开始研究《天净沙秋思》其文:马致远一曲小令,短短28字,意蕴深远,结构精巧,平仄起伏,顿挫有致,音韵铿锵,直贯灵心。其四射的艺术魅力,倾倒古今多少文士雅客,骚人才子。曲中意味,既“深得唐人绝句妙景”(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又兼具宋词清隽疏朗之自然,历来被推崇为描述自然的佳作,堪称“秋思之祖”(《中原音韵》)。它勾画了一幅浪迹天涯的游子在深秋黄昏时刻孤寂无依的悲凉处境和思念故乡的愁苦心境。你看:夕阳下,乌鸦归巢,小桥边,农人回家;而荒凉古道上,瑟瑟秋风中,我们的主人公却是疲人瘦马,踽踽独行,夜宿何处,明日何往?都还不得而知。这又怎不叫他愁肠寸断、倍思故乡!全曲不着一“秋”,却写尽深秋荒凉萧瑟的肃杀景象;不用一“思”,却将游子浓重的乡愁与忧思写得淋漓尽致。正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可是要能为学生传达出这种“风流”谈何容易?

于是我们又开始着眼于马致远其人。马致远(约1251-1324),字千里,号东篱,元代戏曲作家,元大都(今北京)人,因《天净沙·秋思》而被称为“秋思之祖”。但他是年轻时热衷功名,有“佐国心,拿云手”的政治抱负,但一向没能实现,在经过了“二十年漂泊生涯”之后,他看透了人生的耻辱,遂有退隐林泉的念头,晚年过着“林间友”、“世外客”的闲适生活。马致远早年即参加了杂剧创作,是“贞元书会”的主要成员,与文士王伯成、李时中,艺人花李郎、红字李二都有交往,也是当时最著名的

“四大家”之一。马致远从事杂剧创作的时间很长,名气也很大,有“曲状元”之誉。而小令《天净沙·秋思》脍炙人口,匠心独运,自然天成,丝毫不见雕琢痕迹,很显然是他晚年之作,因而“断肠”之痛能够随处看到。

二、初定学案

基于这种研究,我决定无论是出示课题解题、还是回顾归类思乡诗;无论是吟读诗歌,感知情境的初步感知,还是解读诗歌,进入情境的'深入赏析;无论是评读诗歌,深化情境,还是最终走出诗境,回归作者本人的文人情怀,我们都能够看到学生的进取的、踊跃的、全面的、深入的参与,在这节课上,我能够感受到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能够感受到学生声情并茂的表达,能够感受到学生抑或浓郁抑或恬淡的哀愁,能够感受到他们对马致远其人抑或深刻抑或肤浅的理解,这些都是我所期望的,也许,读诗、词、曲,也就大抵如此了

三、教后反思

讲完这节课,我感到语文课堂必须要紧紧抓住教学重点,能在有限的四十五分钟内最大容量地去训练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课应力求到达知识与情感的有机结合。在此同时,听过好几节语文课,有些教师只在于过多进行资料分析,而忽视了作者的情感抒发,“文以情而发,”我始终还是坚信这样的一句话,所以在课堂上我仅仅抓住“秋思”的主题,让学生围绕词语、句子进行品读和赏析,品读了一幅“深秋晚景图”(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同时对一些重点的词句进行拓展延伸,像讲到“昏鸦”时,我让学生读相关诗句“饥啅空篱雀,寒栖满树鸦。荒凉池馆内,不似有人家。——元稹。昏鸦何处落,野渡少人行。黄叶声在地,青山影入城。——文天祥”这样更能加深学生对“昏鸦”意象的理解。

古代诗歌的教学任务,不能停留在以诵读为主要手段来使学生感知诗的韵律美上,而要循此继进,采用多种方式来使学生产生朦胧的美的意识,培养学生再造意像的本事和联想的本事,我采用“学生自我用话描绘诗歌”的方式既加深学生对诗的资料的理解,又巩固学生对诗句的记忆,还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大脑活跃起来,充分发挥自我的想像力、语言组织本事,真正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之中了。

在这节课上,我在今后教学更需要注意的是,我讲的语言还是太多,不能够做到简炼,在教学有序的衔接时,不能够做到很好地过渡,过于太强势,课堂设计的教学问题还不能够具有开放性,在讲这首小令的情语时“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时,没有做到深入下去,给人一种没有沉下来的感觉,有的只是泛泛地讲,没有点到重要资料上。

《秋思》教学反思 篇4

本节课在谈话导入时,结合上节课的内容,及以前学过的古诗,大胆的说出古诗《秋思》的大意,通过回忆对比,激发学习兴趣。接着进行了作者简介,为什么要做这一环节呢?可以让学生先了解作者的祖籍在江苏,现在客居洛阳。洛阳在河南西部,黄河南岸,可凸显作者家乡遥远,归途渺渺,有家难返的处境。对学生理解作者思乡之情大有帮助。为了完成教学目标一,进行了字音、字形的识记。

会读古诗,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功,所以我将稍作停顿以及需要重读的地方告诉给学生,防止文意割裂。这对后面进行的诗意理解,也是大有裨益的。在理解诗的大意时,我大胆的让学生自学,自己给予适当的提示与引导。由于前面朗读时做足了功课,所以理解诗句意思时显得并不困难。课堂总结时,教师讲述结合舒缓音乐,让学生想象诗中画面,为完成能力拓展(根据诗意,写一则小故事)夯实了基础。提升了学生课外探究的能力,从学生反馈的.作业信息上看,效果不错。所以,语文课别小看新授之前的一个细小的环节,(作者简介等等),只要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不妨多下些功夫,并不一定要把重点放在大量的文章分析上。

《秋思》教学反思 篇5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动作,十分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课后练习中有一题要把这首诗改成一个小故事。因此,上课学这首诗时,我就特意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交流“诗人在写家书时,他会想些什么?以及如何拆开家书,再看一遍自己写的诗?”就这样,在教完诗后,我认为学生就应能写出自己的想法了。但是,学生写完后,一看基本就是把课文翻译一遍,没有自己的资料,上课说的,作者的心理活动,作者拆开信时的动作,这写方面能够说是等于在课堂上,白白地走过场呀!

反思之后觉得,让学生面面俱到是不可能,就应允许他们在诗意的基础上去扩充,或是让一些困难学生抄抄诗意也行。能够鼓励部分同学进行改写。作业中的“练笔”,在教学时,就应因材而写。结合学生实际,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同时,也要注意因人而异。

《秋思》教学反思 篇6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这支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

在分析意象组合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进行再创造,意象之间似离实合,似断实续的状态被学生还原了。如在分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一幅苍凉悲壮的秋行图。原来景是人眼中的景,而人是天涯断肠人,所以第一层形成的动静相迭的事态描绘的其实是天涯沦落人那种颠波流离、潦倒无依的曲折境遇和哀惋凄苦的多重心态下的情感轨迹。学生亦能从这样画面的还原和情感的体验,将诗歌意象通过鉴赏升华为一个境界,也就自然得到了意境的审美升华。

诗歌鉴赏的教学,应该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感知体验,从此来培养文化的感悟能力,形成素养。在过去的诗歌教学中,由于应试专家和老师们精心炮制诗歌鉴赏的解题技巧,学生并没有进行真正的鉴赏活动,而是追求技巧的运用和答案的要点的`完整性,跳过了感知和想象的心理层面。我认为诗歌鉴赏的教学要充分尊重审美心理的形成规律,从术语、文化知识的抽象的植入转变到文化感悟的培养,展开合理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有关诗句的意象、意境,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