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猴王出世教学反思

2025/11/15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猴王出世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猴王出世教学反思 篇1

《猴王出世》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在让学生初读了课文之后,抓住阅读提示里的两个问题“石猴是怎样出生的,怎样成为猴王的?”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资料。有效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在精读部分,我说,吴承恩笔下的孙悟空集神、猴、人三位为一体,让我们去课文中找找这三性。然后放手让学生抓关键词句去体悟石猴的性格特点。从石猴的出生去感受“神性”,从石猴的生活习性感受“猴性”,从石猴独闯水帘洞,带领群猴入洞感受“人性”。重点抓住他的“人性”展开教学,从猴子的勇敢、机智上体会石猴的特点。并引导学生思考:“是不是有勇有谋就能够成王?”从而明白作为王者还要有一颗仁慈之心。缺了这颗仁慈之心,就算原先说好“谁进的去出来的就是王”的,也未必能得到全部猴子的认可。

但是问题还是在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过多,学生很多感悟都是跟着老师走。一堂课下来,虽然结构清楚,但是还是很累。总觉得学生对课文的体悟并不是很深入。于是第二节课一开始,我先在黑板上写下“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鼓励学生敢于质疑课文,想不到还真的有漏网之鱼。

一个学生揪住文中的一句话“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来提问。她说,从“应声高叫一词”我们感受到石猴是十分自信的,但是为什么他在连呼了三声之后才跳出说话吗?这一个问题的提出,立刻让其他孩子瞪大了眼睛:是啊,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很多孩子开始若有所思……于是,我请学生来猜猜。一个孩子说,虽然后边是很自信的,但是毕竟那里边是什么谁也不知道,说明石猴还是有点害怕的,刚开始还是有些犹豫的。一个孩子不赞同了,他说,如果他是犹豫的.,那后边就不说连声说“我进去!我进去!”说得那么急切,不像是犹豫的样貌。一个孩子好像想到了什么,高高把手举起说:“他不是在犹豫,他是在思考。说明猴子不是冲动的,他是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的。这不仅仅说明石猴很勇敢,也能看出他的聪明来。”不少孩子觉得挺有道理。突然,又一个孩子举手,说:“我知道!我知道!”在得到我的示意后,他说:“有可能是石猴故意要等三声之后再跳出来的。”这话一说,大家都觉得很个性。只见这孩子得意地说:“很明显。连呼了三声都没人敢出来,这时候石猴再出来,跟大伙一比,就显得个性威风。”嘿,别说,这一想法立刻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有孩子之后说:“对,石猴看到大家

都不敢出来,因此个性得意地跳出来喊‘我进去!我进去!’。”我趁势让孩子想象当时的情景,这时候他们都已完全进入情景了。一个说:“连呼三声都没人应,当时肯定是全场一片寂静。这时候石猴这一喊,就显得个性响亮。”一个说:“大家的目光都会齐刷刷地投向石猴,都会很羡慕他。”一个孩子又忽有所悟:“这样一来,就能得到所有人的关注,为后边成为猴王埋下伏笔。”“对,这才是石猴真正高明之处!”

一个不经意的问题却能让我们揪出文章的精华来,不得不佩服孩子们的思考潜质!

再比如,有一个学生问:“课文最后一段写石猴端坐上方说话的时候,他怎样会说《论语》中的句子——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这问题提得有些冷僻。我引导学生提问:“是啊,《论语》中的话他都能引用,而且一开始就来这么一句,是为什么?”有学生说,这样一说,就能抓住问题的中心,表达的意思很清楚。也有说,这样能让人觉得石猴个性有学问,不愧有王者风范。

猴王出世教学反思 篇2

孙悟空在学生脑海中是神通广大、身手不凡、尊敬师傅、嫉恶如仇、勇敢无畏的,那么最初的孙悟空是怎么样的?本课教学重点就是帮助学生感受他最初的形象。教学时,引导学生将读、想、做等有机结合,让孙悟空最初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鲜明地树立起来。如,“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可让学生边读边联系平时所感受的孙悟空的形象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想象后说一说,说后再读,这样,猴王形象就会在学生头脑中树立起来。

当然在本节课中也有不足之处,经过专家指点,结合自己的反思,主要有以下几点不足之处:

一、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文中有一些难读、难认、难懂的词语,我可以将部分词语以课件的形式出示,略微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得读懂课文。设计教学时,在生字词教学环节,我经过很长时间思考,到底有没有必要将词语列入教学,最后考虑到要在一课时内结束这么长的一篇课文,决定字词环节由学生在预习时完成。但是我没有考虑到全体学生是否都会认真完成预习作业,如果没有完成,那在课堂中要想始终跟随学习脚步就存在一定难度,不能更好地融入课堂。

二、导入环节是奠定课堂感情氛围的'基础,导入精彩与否直接影响到课堂气氛。本次导入,我经过精心设计,以师徒四人图片出示,引导学生畅谈《西游记》,接着出示孙悟空的图片,引导学生谈一谈孙悟空的形象。但教学时,我没有及时出示图片,一直到揭题时才记起,这就导致学生没有目的性,无法紧扣文本主人公展开交流。另外,可以插入《美猴王》的音乐,从一开始就将学生带入到情境中,对激发学习兴趣非常有利,而我在之作课件时却将音乐安排在结课时,因为时间关系未播放。以后在设计课件时,可以多角度思考,将最有利的信息展现出来才能更好得为教学服务。

三、教学时,我不够放手,总担心这样长的课文,如果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会完成不了教学目标。因此从感受石猴形象时,我引导学生抓住石猴的动作、语言等感悟形象,并结合课文精妙的语言引导学生想象说话,希望通过读、悟、说的方式进一步挖掘文本,从而加深理解。但是这不是精读课文,我在教学时没有必要字斟句酌,完全可以以“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石猴?从哪里感受到?”这一问题贯穿全文,将文章主线理清楚,再放手学生读、悟。教学时,该放手时要敢于放手,相信学生,他们可以做得很好。

猴王出世教学反思 篇3

《猴王出世》是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的第一回。这篇课文主要讲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只石猴在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并为群猴找到了一个安身之所,被群猴拜为猴王的故事。教学重点是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教学难点是理解这篇古代白话文中词语的意思并读通相关句子。

《猴王出世》虽然不是我第一次讲授了,对课文内容并不陌生,但这堂课我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和需要改正的地方。

首先,从教学准备上来说,我的教案和ppt存在一定的问题。教案的教学设计部分我将其设计成了教学实录是一个错误。另外,教案的设计中我虽然列出了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但是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却偏重了对教学重点而忽视了对教学难点的设计,所以这也导致了我在讲课的时候将其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对教学重点的解读上,即一直在分析石猴的形象特点而忽视了对词语的解释上。设计的ppt也存在一定盲区。没有列出难懂的词语的解释,比如说,石窍、拱伏无为、序齿等词语的意思。

其次,从教学内容上来讲,我认为我自己最大的毛病就是没有好好把握教学难点。《猴王出世》是一篇古代白话文,与现代文不同,他在语言上更偏重于运用比较晦涩难懂的词语和句子。所以本文的一个教学难点就是让学生读懂课文,理解其词语的意思。

猴王出世教学反思 篇4

《猴王出世》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课文是一篇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进而读懂课文资料也是教学的难点。

根据本文的语言表达特点,在教学设计时,我以略读课文的两个教学意图为目标,就是让学生运用本单元所学的学习方法来学习略读课文。另外,发挥略读课文的桥梁作用,使学生在略读资料向课外延伸。把传统文化读经典渗透于无形之中,基于这两个方向的指引,我留意的设计过程,既避免上成讲读课文,又不能一读带过。

在实现第一个目标时,我以读为主线来安排教学过程。首先在课前让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了解课文的大体资料。在课中检查学生的朗读状况,并用自己的话说说“石猴是怎样出世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然后根据课文的特点,让学生说出自己不懂的词句分组交流、群众讨论。尽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的过程中,对词语的理解,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根据字面意思、查字典和组词等办法教学生理解。对好词好句的品赏,让学生边读边观察句子的表达方式,然后让学生来仿写,体会古代语言的精美。

在实现第二个目标时,我坚持以本文为引子,激发学生去读整本《西游记》的热情。于是,在开课时,我以孙悟空的美称开头。例:石猴、美猴王、齐天大圣等,激发学生在课文中找答案,最后又以美称、谚语和歇后语结尾,激发学生去整本书中找答案。根据学生课后看书的反馈,我发现这个目标到达了。课间学生争着说有关《西游记》的歇后语让我猜,同学之间交流读书感受,在班级召开讲故事比赛等。班级掀起了一股读经典的热潮。把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渗透给了孩子们。

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读的不够,个性是在感受孙悟空的形象上,就应注意结合学生头脑中已经建立的孙悟空的形象,将读、想、做等有机结合,让孙悟空最初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鲜明地树立起来。如“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抓耳挠腮”,可让学生边读边联系平时所感受的孙悟空的形象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想象后说一说,说后再读,这样,猴王形象就会在学生头脑中树立起来。

猴王出世教学反思 篇5

《猴王出世》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课文是一篇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进而读懂课文内容也是教学的难点。

根据本文的语言表达特点和编排此文的用意,教学设计时,我以略读课文的两个教学意图为目标,就是让学生运用本单元所学的学习方法来学习略读课文,另外,发挥略读课文的桥梁作用,使学生在略读内容向课外延伸。基于这两个方向的指引,我小心的设计过程,既避免上成讲读课文,又不能一读带过。

在实现第一个目标时,我以读为主线来安排教学过程。首先在课前让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在课中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并用自己的话说说“石猴是怎样出世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然后根据课文的特点,让学生说出自己不懂的词句分组交流、集体讨论。尽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的过程中,对词语的理解,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根据字面意思、查字典和组词等办法教学生理解。对好词好句的品赏,让学生边读边观察句子的表达方式,然后让学生来仿写,体会古代语言的精美。但是由于学生在字词质疑时,学生的疑问太多而耽误了时间,因此后面的仿写没有到位,从而在完成目标上有点欠缺。

在实现第二个目标时,我坚持以本文为引子,激发学生去读整本《西游记》的热情。于是,在开课时,我以孙悟空的美称开头,例:石猴、美猴王、齐天大圣等,激发学生在课文中找答案,最后又以美称、谚语和歇后语结尾,激发学生去整本书中找答案。

猴王出世教学反思 篇6

《猴王出世》是一篇阅读课文,节选自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全文主要讲述了猴王出世及其成为猴王的经过。通过这篇课文体会猴王的形象,品悟语言的精彩,感受名著的魅力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在教学中在学生初读课文已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猴王从哪儿来和是怎样成为猴王的基础上,抓住“那猴在山中,都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和猴子的语言“大造化!大造化”“我进去!我进去!”“没水!没水!”等语句作为突破口。

教学前一部分时首先将学生的目光聚焦到语言文字上,让学生在自主读中发现作者遣词造句的秘密。然后提出“这样的句子用什么节奏读呢?”这一提问就将学生的理解通过读得以外化,而在反复品读中猴子顽皮可爱的形象亦呈现在眼前了。此时此刻学生对什么是经典,什么是语言与内容的高度融合已深有感触。第二部分,猴子的几处语言看似平常,却同样显示著名著的魅力。教学中通过“我进去!”与“我进去吧”的对比,感受到“一流作品和二流作品往往只差几个字”的含义,通过个性化的朗读,体会到猴子敢作敢为的美猴王的形象。可以说正是在这节课中对这两处的重点学习,避免了面面俱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使学生感受到学习课文不仅要注意写什么,还要注意是怎么写的,将名家的手法铭记心中。